运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金秋时节,河东大地的丰收景象一如美丽的水彩画。这大美画卷,离不开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全力摹画——
主推科技提单产的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基地,正在奋力实现“吨半田”的目标;
不断壮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夯实着运城农业强市的转型根基;
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将一项项好的农业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转化为生产力……
在运城市,以政府建立的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市场化服务力量为重要补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广泛参与、互相协作的农技推广体系,正在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落地见效的征途上摧营拔寨,频传捷报。
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成果,正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重大技术协同推广:
提高农技推广保障水平
北方有谚语:“白露谷,寒露豆,玉米收在秋分后。”
秋分过后,秋玉米即将迎来收获期。站在位于黄河滩地的芮城县远鹏家庭农场,玉米叶子随风摆动,就像亭亭玉立的姑娘翩翩起舞。秋天的田野上,到处都是丰收的气息。
农场主胡天妮坐在地头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控制室内,向记者介绍他的集科技与实用于一体的“智慧”农场。
为了不占土地,钢结构做成的控制室横架在田间道路上方,四周用玻璃封闭。站在室内,向四周俯视,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能看到的,是一排排一人多高的喷灌杆;藏在地下看不到的,是数量巨大的管道、传感器等设施设备。各种现代化设备,将与作物生长有关的湿度、温度、酸碱度、肥沃度等全部数字化,再通过5G信号传输到控制室的系统里。
打开挂在控制室墙壁上的大屏,进入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里面有80个按钮,每个按钮对应着10亩土地。胡天妮随手点开一个按钮,三五秒钟之后,控制室下方一块地上数排喷灌杆就开始喷水了。
胡天妮说,他种了几十年的地,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
芮城县远鹏家庭农场成立于2016年,目前流转经营土地1800多亩,全部是黄河滩地。
“黄河滩地大多是重黏土,不适合大水漫灌,原来农场的粮食产量很低。在市、县农机人员的指导下,我们采用水肥一体化和节水灌溉技术,铺设了38000米的地线连成输水管网,安装了2100个摇臂喷杆、6套水肥一体化设备、6个土壤湿度传感器,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透气性。这几年,农场的小麦年产240万斤、玉米300万斤以上。”胡天妮高兴地说。
在远鹏家庭农场,除了那些整齐的摇臂喷杆、一体化设备、各种传感器外,还有数十个照明杀虫两用灯、虫情智能监测仪和病害智能孢子扑捉仪、厘米级差分基站。正是这些先进的设施,支撑着农场耕地利用率、土壤有机质、粮食产量的增加和水、肥、工的减少。
在远鹏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下,目前芮城县东垆乡的3万亩滩地粮田,有百分之八十采用了简易的喷灌节水技术,5000多亩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粮食产量提升明显。
远鹏家庭农场的建设和发展,是运城市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内涵,市委、市政府准确研判运城市黄汾流域优势资源禀赋,高站位认识、高起点谋划,于2019年开创性探索建设“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基地”,涵盖永济、芮城、临猗、万荣、平陆、河津、新绛和稷山等8县(市)、37个乡镇的545个行政村和3家农场,总面积105.2万亩。
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徐隽铭介绍,近两年,全市主推科技提单产,力争在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基地示范区实现“吨半田”的目标,主要推广两项适宜小麦、玉米两茬平作的绿色高质高效的技术——
“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这项技术是全国也是全省的主推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小麦高效适量灌水、化肥合理分配适量减施、微喷或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关键生育期补水、中后期水肥一体化,实现节水省肥、高产高效。
“小麦玉米两晚两增均衡增产技术”。这项技术是运城市的主推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玉米碳四作物的高产优势,通过晚收达到增产,后茬小麦播期相应适度推迟,避免形成冬前旺苗,提高小麦抵御冬季冻害和倒春寒能力,达到节约冬水、减施底肥的效果,能有效实现全年两作粮食均衡增产。
同时,运城市还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对主推技术进行了集成优化,形成整套高质高产技术方案。在品种选择上,小麦选用了云麦766、烟农999。其中,云麦766是运城市自育的品种。玉米选用九圣禾2468、沃玉3号,抗逆性、适应性和丰产性都好,并将滴灌改为高杆喷灌和桁架式喷淋,实现了节水和水肥一体化,促进了小麦玉米两茬作物的均衡增产。
此外,得益于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运城市实施了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省市县乡四级农技专家和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共同组建了小麦、玉米产业体系协同推广团队,加快了这两项主推技术的应用落地。
目前,全市已发展滴管、微喷、喷灌等多种形式的水肥一体化粮田65万亩,小麦玉米两晚两增技术应用面积300万亩以上,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
社会化服务组织:
释放农技推广服务活力
农用地是农产品生产的根源和基础,农用地的使用率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和种植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用地无人耕种问题日益突出。于是,一大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应时涌现,承担起了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工作,在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粮食的附加值。
盐湖区金井乡农民郭勇革就是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头人。
2013年,郭勇革成立山西滴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滴滴农业”),聚焦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相关资源的整合、分配和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并在农机、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上探索共享模式的最优解。
从传统人力劳作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大型机械购买成本高、利用时间短等问题成为农户不敢、不能实现更高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为此,郭勇革提出了将农机共享模式运用于农机机械发展的理念,并借助互联网,开发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互联网+农机”的智能云服务平台——“运农滴滴”农机服务平台,实现了以盐湖区12公里为半径的服务区在内的5个乡镇、3975户农户一键租赁农机的功能服务,拓宽了农机资源共享渠道,提高了农机利用率,推动了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农民在外打工,我为农民打工。作为新型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我们主要围绕小麦、玉米粮食生产,提供良种繁育、科技服务、网约农机产业体系全过程服务,做到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保姆式’服务。”郭勇革说。
模式显威力,丰收添底气。近年来,滴滴农业投资800多万元,吸纳农机手投资1200万元,以农机变股权、农民变股民的方式,整合购置了300余台套智慧农机,全部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自动驾驶。
同时,滴滴农业在全市首创了代种子、代药肥、代播种、代管理、代收割、代烘干、代销售、代储存的科技化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化技术托管,技术指导面积16.5万亩,技术托管8万余亩,科技示范基地2万余亩,带动农户8万余亩,3975户农户增收1650万元。
种粮能赚钱,粮食就安全。2022年,在盐湖区解州镇西辛庄张满星粮食基地,应用滴滴农业模式,小麦亩产突破807公斤,创造了当地历史高产纪录。2023年,在盐湖区席张乡南贾村,小麦亩产也达到了799公斤。
为构建有机衔接行政决策、有力承接上级要求、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有为服务“三农”的农技、农机、农经3支队伍,2021年,省委编办、省委农办联合出台《关于全省农技农经农机“三支队伍”改革指导意见》。按照强基础、强服务,稳体系、增活力,促发展、保稳定的目标,推动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协同发力,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意见》特别指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推动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的生产性、经营性和事务性事权。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培训颁证、产业就业融合、产加销全产业链服务。
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2171个,托管服务面积600余万亩,带动农民60余万户。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加入,大大夯实了运城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的根基。
便民服务中心:
擦亮农技推广公益底色
一项好的技术,只有送到农民手中,把它用好,才能转化成生产力。而农技推广体系就是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的技术,使用工具的工具。
作为全市农技推广体系的组成部分,盐湖区龙居镇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是一个为专家和农民搭建的、送技术的重要平台。
每年农闲时节,西张耿村党支部都会邀请乡土专家、家庭农场主以及全国知名农业专家等,前去授课。
村民杨明虎父子都是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的忠实学员,每次培训他们都会去。杨明虎说:“通过学技术,我们提高了管理技能,收入得到大幅增长。现在梨树授粉、浇水、施肥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能做到及时、科学、精准。我儿子更爱学习,除了参加村里的培训学习外,听说谁学了新技术,他还要上门取经。”
西张耿村包村干部张廷政介绍,西张耿村历史底蕴深厚,为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广普及农业技术,解放初期就创办了“西张耿村农民夜校”,1955年因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笔批示而闻名全国。
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占地3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200人培训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西张耿农民技术夜校的办学宗旨和功能,也在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现在,这里已成为农民学习技术、交流技术、科技培训的主阵地。
近几年,西张耿农民技术夜校改进教学方式,同中农乐技术学院合作,设立“田间大课堂”,采用“走进果园、深入农户”的方式,把传授技术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心贴心交流,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同时,该村积极延伸培训内容,在农业示范区建立田间地头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农民夜校田间技术指导站”,投资400余万元对全村2500余亩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由集体经济合作社带头引领,大力培育特优酥梨产业,全村酥梨产值4000余万元,亩均收益超过1.5万元,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
而在全市各乡镇,具有西张耿夜校一样功能的便民服务中心共有139个,涉及种植、畜牧、农机、渔业等。乡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明确了公益性职能,实行“乡级管理,县级使用”的管理体制,“人、财、事”三权一律归乡镇政府管理。
各农技人员积极开展工作,服务辖区农业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推广、示范、观摩学习、技术培训和宣传;开展辖区内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做好农作物种植、播种、耕种机械化模式技术指导,增产技术措施安排、落实;做好农业信息收集、发布,传递农业生产、科技、市场信息,做到信息畅通、服务及时;监测辖区内农作物受灾情况、上报、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收获等同步平台月报。开展惠农补贴工作种植植物统计、面积核实、上报财政部门,落实补贴一卡通到账等。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正为运城市建设现代农业强市赋予新的科技力量。
记者 范 娜 陈永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