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殿古碑“解密”
李文龙/文小神殿村是中条山腹地一个古老村庄,因建有“小神殿”而得名。村庄坐落于绛县境内续鲁峪南边的山梁上,海拔高700米,几乎与县城平等,站在山梁前端,可以俯瞰到周边侯马、曲沃、翼城等地,百里左右的村庄尽收眼底。小神殿地理位置特殊,周围群山环绕,如母亲怀抱中的婴儿。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小神殿人村,无意间在高德地图App搜索小神殿村时,还有另外一个“小神殿”,小神殿村很可能就是因“小神殿”而得名。在小神殿村山梁一片突起的山丘上可以找到一些古砖瓦和留有雕刻痕迹的石头,这就是“小神殿”遗址,也因旁边有棵大松树而被人称为“松树庙”。每有村民去世,出殡当日,男女孝子等都会来此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俗称“告庙”。据村里七旬以上老人讲,以前的古庙是三间,门口有几层台阶,里面供奉着几座神像,旁边还有护卫,门口立着把门将军。过去天气干旱时全体村民会来此求雨,也有人来此求药、求子,在方圆几百里特别有名气。可惜的是,小神殿在1958年因雨坍塌,村民将庙上砖瓦全部用于生产队盖库房,库房后来又改作小学教室,现在也已拆除。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几位热心村民在废墟下找到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此碑为青石,长70厘米,宽60厘米,厚14厘米,石碑底部有少部分破损,基本文字尚且清晰。笔者特此请教县文史研究者柴广胜,经他仔细甄别,阳面文字如下:
下柏合庄重建小神殿装塑圣像碑记
下柏庄东皆山也。其东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苍松也。离庄六七里,峰回路转,神庙在焉。是庙轮奂非故,庄人屡议缮葺,以复旧制。堪舆家云……岗脉移之便。爰是聚众商度,经始台基,左磩右平……之北,庄人攻之,不日成之。遂俾镌石,以与青山……不朽云。
邑庠生员 齐七 谭璿衡 撰
邑庠生员 子升 高莫量 书
已故总理人 张凤程 王所植 李又新
已故承首人 王荣 王佩猷 高恕
承首人 王飞龙 王烒 邵荣斗 席文奎 谭锦文 李兴 王铭 张德寿 席金全 王冕 高莫才 李华
雍正十年十月 日立
笔者对本地环境比较熟悉,结合古石碑,认为碑文中提到的下柏合庄就是现在的下柏村。下柏村紧靠山根,位于小神殿西北方向,自然小神殿就在下柏东南方向,两地相距有10多里路,中间有个村子是长畛岭,顺着下柏村往东上山约两公里,就进入叫前坡的村子,这里属于长畛岭地界。长畛岭最后面的村子是贺家门,这里与小神殿西腰院相邻,距下柏村约3公里,与碑文下柏庄3公里的地方相符。在清朝雍正年间,这里居住人口较少,很多地方被松树等树木覆盖。长畛岭属于中条山分支末端,与小神殿同属于中条山一条分支岭,两边是山沟低洼,地形一路高升,沿途有四五个自然庄,当时应该是山林茂密,山峰兀立,远远望去蔚为壮观,是修身养性的风水宝地,也是祈福求平安的理想场所。
沿着长畛岭向东一路攀升,到小神殿一个叫“八亩疙瘩”的地方豁然贯通,约有30米的下坡路让一身疲惫得到缓解。1公里的平地贯穿整个山梁,再上坡,这就到了小神殿村中心。村子两头高,中间低,东面是续鲁峪小峪子、毛莲沟、沟甲河、石板坡等,西面是席家洼、付家岭等地,将小神殿层层包裹。站在席家洼或者付家岭看小神殿,小神殿村像一艘停靠在山根的小船,小神殿就是小船“压舱石”。听闻许多老年人讲述,当时的下柏庄应该是附近较大的一个行政村,俗语“千续鲁,万下柏”,如今还在流传,可见当时下柏庄人口之多。
从1732年重建小神殿的时间推断,小神殿村这个地方在很久以前就有人居住,有些地名还在,但无人知晓。比如有个韩家院,肯定有韩家人在此居住过,遗留下来的窑洞还十分完好,但没有一位老人知道是什么人在此居住过,唯一能证明的就是这个地名。当时下柏合庄有张凤程、王所植、李又新提出重修小神殿,应该是非常有名望之人,三个合计修缮小神殿,由王荣、王佩猷、高恕三人组织实施。此三人相继去世后,由王飞龙、王烒、邵荣斗、席文奎、谭锦文、李兴、王铭、张德寿、席金全、王冕、高莫才、李华等12人接力,在雍正十年建成完工。聘请县邑内知名儒学人士齐七、谭璿衡撰写碑文,同样由知名学士子升、高莫量篆刻,形成今天看到的整体碑文。
参与小神殿修缮的人,应是道行修养较高之人,他们满腹经纶,胸怀乾坤,为小神殿修缮尽心尽力,应受到后人敬仰。现如今,这些姓氏后代分布在小神殿周围各村落,有的村庄就是以他们姓氏而命名。
小神殿重建距今已过去290多年,也就是说在那时,小神殿这个地方已经有先人居住,且在清王朝雍正十年的时候达到鼎盛。可以说当时的小神殿在县邑内算是重要的人口聚集中心,作为全县重要的经济文化聚集地之一,辐射周边几十公里。据90岁史宪尧老人讲,他小时候在小神殿上过学堂,当时史家有位大财主,家里有200多亩地,一直延伸到下柏村坡顶,绵延数十里,雇着不少扛活的长工。当时小神殿有学堂,周边很多孩子在此读书,也有县邑设立的集市,每天人来人往,可见当年小神殿何等繁华。
古碑阴面比阳面光滑,上面镌刻着工整端庄的文字,清晰记录着重建小神殿庙的捐款人名单,经受时光磨砺,左边比右边模糊,清晰可见的姓氏主要有李、王、邵、谭、席、高、郑、贺、杨、武、张、陈、石、范、孙、常、兰、闫、原、齐、刘等,每行约42名捐款人,共7排,约有300人。可以想见,群众当时建庙热情之高,参与人数之多。
从小神殿地理位置看,对面是席家洼,应该是席姓人家居住的地方,如今相距10多里的冯村岭村还有不少席姓人家。长畛岭有贺家门的庄子,小神殿有个自然庄叫谭家洼,还有史家门有不少邵姓人家。如今下柏村,邵姓人家在村子占有相当数量。李姓、王姓就更多了,小神殿有这两姓,附近的付家岭、下柏寨、丁家洼都有这两姓人家,方圆几十里,每个村子或多或少都有李、王姓人家。
小神殿村子前后绵延数10里,坡沟洼岭有许多人类居住过的遗址,许多窑洞虽然坍塌破败,但从外表看,还可以看出当年先人居住的痕迹。随着社会进步,有的家族成员迁移到附近,以姓氏命名了居住地。如今,随着时间流逝,很多山庄已经没有了本姓人家,只留下以姓氏命名的村名,也给我们后人提供了一个寻根问祖的良机,亦或是排列家谱的有效指引。
石碑是最好的记录,他为后人追根溯源提供了有力依据。看到这些简单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先辈们的生活轨迹和自强不息、繁衍生息的生活面貌。
此石碑记录当时重新修葺小神殿装塑圣像过程,但是具体是什么神像没有提及。笔者出生于此,还是孩提之时,在村里一些家户附近地方见过不少石碑,如今已不知去向。寻找古石碑任重道远,更多的秘密仍需要进一步挖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