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治莹西阴论坛论“西阴遗址”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姜治莹:金风送爽,丹枫迎秋,在这硕果累累的时节,我们共同迎来了第三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夏时期的中国”学术研讨会。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论述的主动之为,也是扎实推动中国考古学科和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很荣幸受邀来到山西运城夏县,共襄盛举、共商发展、共谋未来。首先我谨代表吉林大学、代表校长张希院士,向山西省、运城市和夏县的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吉大事业发展,特别是对吉大考古学科的关心关注和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考古在揭示中华文化、阐释中华文明、解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促进民族团结、解析家国大义、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华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关心考古领域重大进展,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历史、寻脉中华,为考古研究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引领中国考古人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考古人的使命与国家前途命运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考古人肩负的探寻民族渊源、树立文化自信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运城地处黄河之畔,是华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在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珍存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完整印记。这里有四千万年前,人类最早起源的“世纪曙猿”化石,243万年前人类最早发明用火的西侯度遗址,还有荣获“百年考古大发现”的西阴遗址,考古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山西运城开展考古工作,对探寻华夏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运城夏县西阴遗址,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26年10月,中国现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和袁复礼先生来到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了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开启了中国考古的新纪元。李济先生在这里不仅铲下了中国学者的考古发掘第一铲,还发现了西阴文化和有人工切割痕迹的碳化蚕茧标本。夏县西阴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实证出晋南大地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吉林大学是我们党亲手创建的,拥有光荣传统和深厚底蕴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底蕴深厚、科研成果丰硕、名家大师辈出。吉大考古学科1972年由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创办,2018年,吉大考古学院正式成立。吉大考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组建了由老、中、青、新教师组成的一流师资队伍,配备了以正新楼为基础的一流办公条件,建设了以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的一流实践教学基地,建成了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代表的生物考古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吉大考古”位列全球第44位。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考古学科实现了重要的历史性突破。考古学科的重要成果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有力支持,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作出了积极贡献。考古学科已经成为学校的“王牌学科”和“金字招牌”!
沿着前辈先贤的足迹,2019年开始,吉大考古的师生们来到夏县这块文化沃土,开展田野考古教学与发掘工作,2020年建设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后继者,吉大考古的师生们在夏县师村遗址,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时代早期的石制蚕茧和石雕蚕蛹。这些新发现不仅揭示了在运城盆地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内,养蚕缫丝在古老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对近百年前夏县西阴村遗址首次发现“人工切割蚕茧”的呼应,为解决李济先生提出的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中国考古学一个世纪以来发展的传承与延续。
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文化”研究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对于探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都具有关键意义。本次论坛聚焦“夏时期的中国”这一重要主题,正当其势、恰逢其时。衷心希望本次论坛能够进一步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历史渊源的认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力提供理论支撑。衷心期待各位来宾能够紧紧围绕前沿的学术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讨论,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形成统一的发展共识,以“大考古”的工作思路,谋划和推动新时代中国考古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发展。
我坚信,在与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贡献下,中国考古必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以坚毅的步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新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