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的石头说贤德
地处黄河东岸的故乡——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北杨村,一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挖出了一座古墓。棺木外椁已腐朽,而内棺还完好。在墓门前还发现了两块墓志石。经清洗辨认,墓志石镌刻于清嘉庆十四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对照《北杨村志》中的族谱,认定为本村武氏宗族老五门八世祖武贤书的继配妻子竹孺人(注:对竹老夫人尊称)的墓志。墓志为文言文,近千字,由其三子武帮俊撰写。村里一位会古汉语的大学生,给大家边读墓志,边翻译成口语听。原来这位200多年前的农妇老人,是一位罕见的女德高尚的贤妻良母,更是一位孝敬公婆、待庶如亲、柔肩担重任、善良又功高的孝媳、继母!当年,她是初婚嫁入武门,在她与丈夫结婚时,公公已年近六旬,婆婆又常年卧病床褥。丈夫前妻还遗留下两个男孩,大的仅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不嫌不弃,无怨无悔,数十年如一日精心侍奉公婆,一生承担繁重家事,对两个继子如同己出,精心抚养。她先后亲自主持料理了公公、婆婆与丈夫三人的丧事;还给两个继子、四个儿子娶过八房媳妇;又给九个孙子完成了十次婚事。这二十一件婚丧大事,都是由她一手计划、张罗、妥善料理的。当一个继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相继英年早逝,她悲痛万分,哭天喊地,竟致双目失明,卧床不起,终于在嘉庆十四年2月28日74岁时撒手人寰!正如墓志最后所言:“为子孙者稍有人心,何忍忘之哉!”
从墓志中还可以获悉,这位祖上女贤,养育祖孙三代共十六男之中,竟有庠生、增生、贡生和监生八名,占到半数。而这些通过读书成名的人,不知这位农妇贤女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北杨村是远近闻名的“文脉村”,民风淳厚,有耕读传家的习俗,素有“有钱不供儿读书为耻,讨饭供儿读书为荣”的观念;村子地处古宝鼎县城东门外,清朝以来,这一带就流传着“出东门,上寺坡,北杨秀才比蜂多”的民谣;清代时,人口不足千的北杨村,曾考取进士二名、举人八名、拔贡和岁贡十多名,秀才不计其数。这与祖上女贤们教育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武姓在北杨村占多数。发现古墓志,尤其是竹孺人大贤大德事迹一传开,村民们感动不已,纷纷前往观看。有村民说,这真是千年的石头会说话,200多年前老先人的贤德,墓志说得清清楚楚,真是难得!
为了家族学习、传承、发扬八世祖竹孺人的高尚女德,族人们印制了《万荣北杨村武氏宗族老五门八世祖竹孺人墓志发现记》二百册,村民们争抢传阅。这位祖上贤女,不仅仅是武氏家族的骄傲,北杨村的骄傲,其实,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骄傲!虽然祖上身处相对落后的封建社会,思想观念会有很大局限,甚至墓志上连她名字也没有,但她那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孝敬公婆、待庶如亲、为家尽责到底的贤德和精神,仍一点不过时,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
武栋仁 武建中(《山西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