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花生 林智宏 文
故乡的村子距离万临路只有一公里。这几年每当初冬来临,地里的庄稼收获完之后,邻靠公路的一块空地上,就会搭起了一个沙炒花生的帆布棚子。在寒风拍打的棚子里,一对中年夫妻起早贪黑、烟熏火燎地忙活着。男的用铁锨在大海锅里使劲地翻动着黄沙和花生,女的则乐呵呵地不时招待着停下车买炒花生的过路客。沙炒花生特有的淡淡的焦煳香,在寒风里四处飘溢,只要你经过这里,这个味道就直往鼻子里钻。故乡的沙炒花生历史悠久,炒花生用的是颗粒较细的黄河滩黄沙。在我的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故乡的沙炒花生就很有名气。那时候冬天,有专门的公家运输队给我们村送炭,开车的司机每次回去都一定会捎上一化肥袋沙炒花生。县里和公社的工作队下乡蹲点,最稀罕的也是这个土产。生产队每年种植花生的面积有限,收获后每户顶多能分上十几斤,大家平时舍不得吃,都是把它藏到年终月尽,用黄沙炒了在正月里招待亲朋。后来,农民有了自留地,就在地里种上花生,等年关的时候炒好卖了,置换一些年货,再给孩子们留些买笔墨纸砚的钱。我们村北有块几亩大的沙梁地,我十来岁时每到腊月学校放假,奶奶就让我到沙梁地背一些黄沙,以备年前炒花生用。几十年过去了,爷爷翻动炒锨,我不时从锅里猛地捻出一颗花生剥开扔进嘴里,被滚烫的花生豆烫得龇牙咧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为什么我故乡的沙炒花生如此受人青睐呢?这是有原因的。故乡是沙田薄地,比较贫瘠,水利条件差,种植高秆农作物遇到久旱无雨的年月,收成没有保障。但种花生却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沙地土壤白,养的花生白白胖胖的;二是沙地土质结构疏松不易板结,花生和土壤容易分离,花生出土时不会撅断;三是花生蔓不是高秆庄稼,节省水分保墒情,只要风调雨顺,它都可以丰产。这些优势就是故乡的沙炒花生很有名气的理由。计划经济时期,我们这里的主导产业是小麦和棉花,花生种植面积被限制。土地下放后,农民有了自主权,花生种植面积就恢复了,我们村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花生种植专业村。但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这段时间,禾鼠一度泛滥,乡亲们每年种的花生基本上都被掏空了,后来不得不改种果树。近20年来,水利条件大幅提升,当年的旱地成了水浇地。由于土地得到不断灌溉,禾鼠无处可藏,逐渐少了。这些年,故乡的花生种植面积很快大了起来。于是,炒花生这个传统工艺又开始恢复了。除了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凡是家里有中老年的农户,过春节吃的炒花生基本上都是自己炒的。
沙土炒花生是原生态的加工办法,高温沙土慢慢烘熟的花生比快速催熟的电炒花生自然好吃而且更有营养,因此受到多数消费者的喜爱。我在县城工作,离故乡仅有20多公里的路程。由于距离老家近,只要村里有红白喜事我就会回去。冬季每次回村,总能看到公路旁的炒花生棚和炒花生情景,还有络绎不绝的买花生的顾客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