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下,隐藏着“国宝第一市 天下好运城”的历史余音
参观群众近距离观察考古出土遗存。
参观者在考古发掘现场观摩学习。(资料图片)
2023年10月20日,“国宝第一市 天下好运城”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启动。
截至12月10日,省内外的考古爱好者近距离观摩了夏县辕村遗址、绛县西吴壁遗址、夏县东下冯遗址、闻喜上郭古城与邱家庄墓地、芮城坡头遗址、垣曲北白鹅墓地6处考古发掘工地,聆听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
6处重要考古发掘工地、5场学术讲座、16次公众开放日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我市首场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圆满落幕。
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运城,要占首位。6205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着我市灿若繁星的文化遗存和厚重绵长的历史文脉。而在其背后,离不开考古人对运城这片厚土的执着与耕耘。
想象中的考古人应该是什么样?想象中的考古工地又是哪般模样?想象中的古运城会是何种场景?
凡此种种,在本次大型公众考古活动中,都有了答案。
面朝黄土背朝天
一把铁铲问初心
运城是全国著名的文物大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地下文物极为丰富。自1926年李济先生在夏县西阴遗址发掘以来,这里一直是中国考古的重地。诸多考古发掘成果证实,运城位于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圣地。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吉林大学、省考古研究院共有6支专业队伍在我市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活动从2023年10月20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2月上旬,6支在绛县西吴壁遗址、夏县辕村遗址、夏县东下冯遗址、闻喜上郭古城与邱家庄墓地、芮城坡头遗址、垣曲北白鹅墓地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的队伍都参与了此次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每个考古工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共开展16场公众考古活动。同时,还在运城博物馆举办5场学术讲座,由各考古发掘工地项目负责人向公众讲述考古知识及相关研究。各县文保中心为活动顺利开展做好各项统筹工作。
活动一经公布,公众反响热烈、报名积极,不到一周时间多个场次名额均已报满,还有不少考古爱好者专程从太原、西安、三门峡等地赶来参加。
6处考古发掘工地,都采取了专业讲解+现场观摩的参观形式。一个个发掘现场,参观者们分批进入,他们在工作人员指引下,走进考古的世界,感受考古工作的魅力。为他们进行讲解的,都是各工地现场的工作人员,有专家、学者、老师、学生。遗址基本情况、考古发掘的新发现新收获、遗址主要遗物,除了统一讲解,还有不少与考古有关的内容在讲解老师与参观者的一问一答中显现。
“平时生活怎么样?”显然,人们对于考古工作者也充满好奇。考古人的工作状态是和泥土打交道,清晨太阳升起,考古人在去往工地的路上;暴雨突降时,考古人在忙着保护重要发现;毛毛细雨中,考古人有条不紊发掘再发掘……为了保护文物,他们支起一个个防雨棚;为了科学考古,他们引入先进设备;为了精准研究,他们一次次测绘、拍照,用休息时间临时开会、专题研讨,反复研判掌握的资料……
“你家不是运城的吧!”光是听口音,就能知道不少考古工作者并非本地人,“小姑娘感觉你是南方人。”“是的。”参观者们和考古工作者聊着聊着,意识到考古,从来就不是轻松的。身上沾满泥土,那是日常;长时间远离家人,亦是日常。
“为什么一直坚持考古?”记者问过不少在现场的考古工作者,他们的回答总有相似之处。
一开始热爱,之后就更放不下了。
“为什么是运城?”
1926年李济先生在夏县西阴村铲下的那一锹土,运城就绕不开了。
文化遗存总繁盛
黄土地里看运城
考古发掘的过程,亦是文化再现的过程。
考古工地上一片不起眼的碎陶片,可以根据纹饰辨别年代。如果幸运的话,再找到其余几块陶片,拼成一个完整的陶器,得以窥见过去岁月里河东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一隅。若是其他探方中再发现不得了的遗迹,确定了城址,被历史的泥土掩埋的古河东,也将慢慢浮现。
因此,参观者们所走近的一个个探方,不仅仅是近距离观察考古工地的工作面,更是在考古工作者的讲解中,了解这片土地堆叠、积压下的区域历史。“考古工地全程不允许拍照。”考古工作者们叮嘱着参观者,“注意隔梁位置,不要跌下探方,注意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要保护文物。”在他们细致讲述的每一个探方里的考古故事中,都有如何辨别土质土色,如何科学进行发掘,如何面对发掘出土的文物等。
在闻喜县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地,考古工作者不仅讲述了遗址的灰坑布局、遗迹遗存等相关知识,还带领大家参观考古过程中出土的陶器等。同时,参加活动的考古爱好者在学习了洛阳铲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后,进行实地体验。
“近距离接触考古世界,深受震撼。可以说运城的厚重历史在这里具体形象起来了,这里的每一抔黄土都不简单!感谢考古人员在这样艰苦条件下的付出!”48岁的程迎泽是一名历史文化爱好者,十分喜爱考古,家在新绛县的他一看到公众考古的消息,立即敲定时间迅速报名。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考古学的进一步了解,才能更加骄傲于运城的文化繁盛。
东康中学学生陈奕玮说:“参观完西吴壁遗址之后,不仅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更加了解河东先民的无穷智慧,让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与自豪。”
11月25日,专程从河南省三门峡市赶来参加东下冯遗址公众考古活动的史银录说,在领队老师的讲解下,原本枯燥的探方变得非常生动,将近一个小时的讲解,他已经感觉不到一点寒冷,深深地被浸润在老师的讲解当中,脑海里面也一直都在生动形象地还原祖先早期生活的场景。这是一次非常美好的奇妙之旅。
通过参观考古发掘工地,聆听专家现场讲解,观看考古发掘成果展板,近距离观摩出土遗存,参观者们表示收获很大,对考古发掘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认识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不易以及考古工作对于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直观、立体地认识到了运城。
第一场公众考古讲座主题为“夏县辕村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副主任林森主讲。林森老师从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的分类体系、探方与平面相结合发掘法、考古学基本方法、考古学作用出发,为听众作考古学知识普及。随后,他结合图文向听众讲解辕村遗址概况、辕村遗址以往考古工作简述、辕村遗址2023年发掘遗存概况。
第二场讲座主题为“涑水——曲沃晋霸”,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建文主讲。田建文老师主要从事新石器及夏商周、秦汉、宋金元阶段的考古学研究,一心扎根基层从事田野考古工作。讲座中,田建文老师以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考古工作汇报的形式,透物见史,向公众讲述了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2018年以来考古工作的诸多事迹。
第三场讲座主题为“何以夏墟——晋南与夏文化探索”,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华夏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崔俊俊主讲。崔俊俊老师通过“关于夏文化研究”“晋南夏时期的考古发现”“‘夏墟’的考古学阐释”三个章节给观众讲述了晋南地区在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场讲座主题为“科技赋能 创新引领——文物保护修复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山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副研究馆员南普恒主讲。南普恒老师通过“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与原则”“青铜器保护修复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馆藏石碑保护修复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考古发掘现场多学科协同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四个部分向公众分享了考古学界科技创新的前沿信息。
第五场讲座主题为“中原地区早期铜器及铜料来源的考古学观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田伟主讲。田伟老师通过“跬步千里:介绍若干基础知识”“溯源吉金: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铜器与铜礼器”“中条炉火映夏商:夏商王朝的铜料来源问题”三个部分为观众解答了广义的中原地区早期铜器的生产与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矿冶生产等问题。每场讲座后的现场提问环节都让人印象深刻,听众不仅热情度高,而且提问内容非常专业,对同时期的历史与考古了解得十分详细,问题的专业性让主讲老师颇感敬佩。
此次大型公众考古活动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有力举措。力图通过公众考古活动,让广大群众感知运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不断提高全民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意识,推动全市文物事业和经济社会协同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还将在此基础上,力争每年举办考古成果展、公众考古、文物进校园等活动,推动文物的价值挖掘和活化利用,带动更多更广人群关注文物、支持文物、热爱文物,使文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形成人人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市文物局四级调研员、文物保护利用科科长卫文革说。
记者 牛嘉荣 通讯员 邵雨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