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说子夏
卜子夏 (资料图)
□李春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话出自子夏。看似寻常而朴素的8个字,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和胸襟,而且也通俗地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和谐社会的情感指向和理想追求。千年之后,初唐诗人王勃在一首送别诗中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概也是受了子夏的启发吧。
人们了解子夏,与了解众多的著名历史人物的渠道不同。如果说大多数著名历史人物是从文学影视作品中得到具体形象的感知,而子夏则是在散见的文献资料中得到一个并不完整的轮廓线条。具体说,是因为有了孔子,我们才知道子夏。是因为读了《论语》,我们才重视子夏。
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是“文学科”中最优秀的弟子,在孔庙祭祀中有配享烟火的尊荣。他是《论语》一书的主撰人。这本不朽的著作,是子夏在孔子去世后,与弟子们一同回忆编撰而成的。在《论语》一书中,记载子夏的语录和言行的地方多达20处。他提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观点,都充分体现和丰富了儒家思想,脍炙人口,影响广泛。该书使孔子的儒家思想由原来的口头化师徒传承转变为文本化社会传播,子夏与弟子们功莫大焉!
子夏,姓卜,名商,祖上曾是掌管占卜的guan员,此姓则是君王据其职官所赐。“古之大事,唯祀与戎”,国家大事常常需要预测吉凶,因此卜官常在君王身边转悠,地位显赫。不可与如今街角巷尾的算命抽签同日而语。孔子去世时,子夏才29岁,他用后半生50多年的时间,为孔子编纂的《诗》《书》《礼》《易》《春秋》著作进行阐述和训解,在消除障碍、正本清源、广泛传播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而《易》就是《周易》,因而,我说子夏应该也是一位易学大师。
汉武帝时期,这5本古代文献被尊为“五经”,子夏在研究和阐释这些古代文献时发明了章句之学,对原文进行考证研究,加标点,分段落,作训诂,后人才能对古奥艰深的内容读得懂、读得顺。他研究文献的方法开创了一门学科,被后人称为“经学”,这“五经”和南宋时朱熹编辑的“四书”一道成为隋唐以后科举取仕的主要内容。人们常说是“四书五经”,按照成书时间应为“五经四书”。
子夏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帝王之师。子夏的伟大不仅体现在矢志不渝、坚韧不拔地继承传播孔子的儒家学说上,而且还通过设坛讲学丰富了儒家思想,实现了孔子一生未能实现的愿望。孔子周游列国14年,他的治国方略却不为那些忙于开疆拓土的诸侯们所接受,郁郁而终。子夏西河讲学时,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李悝、吴起等被称为法家鼻祖的杰出弟子,后来的商鞅、韩非子则是他弟子的弟子。魏国的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兴魏国,创霸业,成为当时的诸侯强国。子夏因此而成为帝王之师。孔子九泉有知,一定会深感欣慰的。
可以说,子夏的每一项研究都是开创性的,每一项成就都是无可替代的,每一项贡献都是千古不朽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天下无仲尼,万古如长夜。而我们则要再补充一句话:仲尼无子夏,儒学倩谁传。
毋庸讳言的是,子夏作为孔子的高徒,他的历史成就和贡献被长期低估了。在孔子高大茂密的浓荫树下,子夏的人生光辉被无意识地遮掩。
子夏既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儒家学说的共同创造者和丰富完善者,同为古代先哲。正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样,既是师承关系,又各自放射出大师的光芒。
历史的记载对于子夏来说是一种遗憾的吝啬。在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夏的介绍仅为12个字。其他有关子夏的记载也是一鳞半爪,甚至连子夏的生卒年月都还处在争议之中。子夏是一位相对独立的儒家先哲,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由于史料的缺失,使我们对子夏的了解研究和评价出现了不全面、不清晰的状况。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学术界对子夏的研究逐步深入,子夏的形象则日益丰满起来。河南省著名学者高培华是温县人,他呕心沥血的大作《卜子夏考论》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子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在卜子夏的家乡温县,研究子夏、宣传子夏的各种活动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在新建的子夏公园里有一处小广场,两面弧形墙上专门介绍了子夏的生平事迹。在卜子夏故里卜杨门村,新建的卜子夏纪念馆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卜子夏的一生。走进纪念馆,人们都会油然而生崇高的敬意。
人们常说,纠结和压力来自走不出的近距离,摆脱不了的上下左右。是啊,非洲大沙漠的热浪不会影响我们傍晚休闲散步的习惯,巴西足球的世界杯排名也不会耽误我们朋友宴会上碰杯的笑声。每当路过子夏故里,我像是一个欠了债的人不能离去,直至那分隐隐的纠结涣然冰释。
(《焦作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