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12-27 10:21:04

穿过抗日烽火的百岁归侨陈丹萍

“You are beautiful!”“I'm glad to meet you!”

初见面,一位精神矍铄、满脸笑容的老奶奶就以这独特的打招呼方式和竖起的大拇指,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热情与风趣。这位老奶奶正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穿过抗日烽火的百岁归侨陈丹萍。

陈丹萍老人曾经的过往,可谓充满传奇。祖籍广东的她出生于马来西亚,因抗日回到祖国,后辗转来到运城,自此扎根定居。历经风雨和磨难,她仍报之以歌,乐观面对。在她和爱人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儿女们也都成长为栋梁之材,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做着贡献。

12月20日,记者一行前往老人位于市区的家中探访。如今,小儿子朱建中照顾着母亲的饮食起居。采访当天,灿烂的阳光铺满房间,让我们更真切感受到老人温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智慧,以及扑面而来的与人为善、积极向上、为国为家的良好家风。







陈丹萍1923年腊月二十七出生,祖籍广东大埔。她的父亲曾是广东旅马茶阳会馆的馆长,是颇有名气的侨领。母亲虽没上过学,但也身体力行地教会陈丹萍为人处世的道理。

“九一八事变”后,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号召青年都参加到抗日救国的队伍中去,陈丹萍和二哥陈光来积极响应,并于1938年回国。因那时年少,祖父母不放心,陈丹萍没能和二哥一样去抗日军政大学,留在了广东大埔莒村养正学校继续上学。

在学校里,陈丹萍加入“急流剧团”当了小演员,参演的《报童》《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此后,她转学到香港华南中学(华侨子弟学校高中部),编排演出了《诱导》《堕落性瓦斯》等剧目,宣传党的思想,号召广大群众抗日。这样的抗日行动,她毕业后没有中断过,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1948年,陈丹萍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永和埔靖党团员短期训练班”,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即现在的共青团),被任命为乡团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她以教学为掩护,先后发展了20多名进步青年,为前线输送有生力量。

“土改”时期,陈丹萍曾担任莒村乡女民兵连连长,晚上常在路口或山冈上放哨,有两次执行任务时,险遭反动势力暗杀。1950年,陈丹萍还参演了《雷雨》《血泪仇》《鬼子进村了》等剧目,在全县各区反响很大,轰动一时。

一路走来,陈丹萍的父母虽然挂念着女儿,但非常支持她的每一个决定,让她在面对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切实理解什么是国、什么是家。

【越过苦难 报之以歌】

从香港华南中学毕业后,陈丹萍曾前往福建龙岩,在县农业推广所当办事员。也就是在那里,她遇到了爱人朱缵高。朱缵高是当时全国著名的棉花栽培专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因为山西缺少这样的人才,他选择了山西,并来到被称为“棉麦之乡”的运城,调入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科学研究所工作。

想到祖国建设正需要人才,加上几个孩子尚年幼,陈丹萍没有遵从父亲几次让她回马来西亚继承部分遗产的意愿,而是选择留在国内。

陈丹萍从福建龙岩调到平原省(今河南新乡市),后调入原国家华北行政委员会农林局工作。1954年国庆节,她有幸参加国庆游行,亲眼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心情非常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她被调到山西工作后,曾荣获“太原市三八红旗手”和“山西省归侨先进工作者”。1963年,她回到运城,在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科学研究所图书馆工作。

陈丹萍夫妇育有6个子女。在朱建中的记忆里,母亲养育他们可谓含辛茹苦。父亲工作忙,家里大小事务都靠母亲一个人操持。她还要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陈丹萍是南方人,学做北方饭菜颇费力气,经常把饺子包得像包子一样大。因为家里人口多,每年的年夜饭,她都要忙活到半夜。

“文革”期间,陈丹萍夫妻都受到了冲击,但是一家人彼此鼓励、不离不弃,从没有抱怨过。他们坚信党和政府一定会还他们清白。1974年,平反的二人生活刚要回归正常,丈夫朱缵高却不幸因脑溢血瘫痪卧床,陈丹萍没有被困难吓倒,她一边照顾爱人和孩子,一边坚持工作。

1982年,丈夫朱缵高因病去世,陈丹萍咬紧牙关担起了家庭重担。陈丹萍常对儿女们说,要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祖国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家里是好妈妈,在单位陈丹萍是好同志。她创造性开展工作、总结经验,每天都要写工作笔记。因为工作成绩突出,陈丹萍还担任了棉科所图书馆馆长、运城图书馆协会副会长。当时,所里的图书馆很大,为了方便同志们借阅,陈丹萍针对图书分类、管理、借阅等探索出了“中小型图书馆管理法”,运城有不少单位都前来参观学习。

每次分类登记书籍时,除了扉页盖章外,她还会在书页内多盖一个章,比如1987年买的书,就在87页再盖一个,防止了公家书籍私有化。类似这样的创新还有不少,用心工作、报效祖国是陈丹萍的人生信条。

【身在异地 情系桑梓】

历经跌宕人生的陈丹萍晚年能如此健康快乐,源于她面对磨难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退休后,她坚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倡导“自乐、自健、自强、自修、自足”的理念。除了经常参加侨联的活动外,77岁到85岁,她还专门上了运城老年大学,学习英语和音乐。采访中,老人还不时地向我们演示她学到的英语。

为了不拖累儿女,老人自60岁开始坚持每天锻炼,生活非常规律。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在床上锻炼两个小时,先是躺在床上活动所有关节,活动完后坐起来,从头顶的百会穴到脚底的涌泉穴等重要穴位,正反方向各按摩36下,然后再用木梳梳头600下。

这样的锻炼,老人一坚持就是30年。后来,她年龄大了,腿脚弯曲没那么方便了,锻炼时间有所减少,但自我按摩与梳头仍在继续。

60岁以后,她很少吃辣的、烫的,饮食相当节制。不仅如此,她还关心国家大事,经常读报纸、杂志,不断学习,活跃思维。

生活在山西,但老人一直牵挂着故乡广东。二三十年间,她每年都捐善款帮助老家修路、办《骥风》侨报、建设老年乐园等,每次她总亲自去银行填写汇款单。

在陈丹萍的卧室墙上,挂着儿子朱建中创作的一幅《乡情》书法作品。一条路弯弯曲曲连接“乡”“情”二字,具象地描绘了一位游子的家国情怀。

1992年,陈丹萍还和儿子朱建中一起合作编写了《运城棉花生产科技史料与新技术纵观》一书,为运城棉花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陈丹萍的心里装着山西,装着广东,装着国家。

【优良家风 代代传承】

如今的陈丹萍老人身体康健。她心胸宽广,从不计较小事;她乐观积极,用学习来丰富自己。她的经历与事迹已先后收入原运城地委统战部编写的《运城统战人物志》和中国侨联编写的《风雨人生报国路》。

陈丹萍的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深深触动并影响着朱建中兄妹几个。

“老母亲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朱建中说,在他的印象里,母亲性格开朗豁达,一心向上向善,尤其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陈丹萍曾是原运城地区政协委员,早在1984年,她就提交了“建议运城建民航机场”的提案,如今已经梦想成真。

朱建中是运城市政协一届到四届十人活动小组组长。他关注运城发展,撰写了不少优秀提案,为运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他的两个哥哥,均在京工作,其他兄妹也都小有成就。

朱建中说:“母亲带给我们的家风是:心胸开阔,好好学习,提升自己,奉献社会。”

陈丹萍的儿女们都很孝顺,尤其是在运城的朱建中和妹妹对老人悉心照顾,温馨陪伴,让人感动。

老人是一棵家庭之树的根。百岁归侨陈丹萍用她对祖国的大爱,滋养了小家的和谐,书写了新时代的幸福。

记者 张建群 王捷 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穿过抗日烽火的百岁归侨陈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