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24 09:40:30

后稷故里太阳村人文沿革


太阳村一角 (资料图)

韩喜申/文

稷山县太阳乡太阳村,是后稷教民稼穑的神奇之地。帝喾长子,周的先祖后稷姬弃,尧帝封其为“农师”,舜帝封其为“后稷”,主管全国农业。就是在稷王山北太阳乡太阳村一带,他培植五谷“稷、黍、麦、稻、菽”,指导人们播种、耕耘、收获,开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先河。这一带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村落。那时,太阳村的雏形显现。

太阳村原名秦卫庄,村民以秦姓、卫姓为主。明洪武年间,刘家巷、南巷张姓从陕西省蓝田县苜蓿沟迁至太阳村。明永乐年间,郭姓由陕西省蓝田县槐树凹迁到太阳村。明天启年间,韩姓由陕西省韩城迁至太阳村。随着历史变迁,这个以秦姓、卫姓命名的村庄,现已无秦姓人家,因年代久远,无据可查。但过去尚存的石碑铭刻“秦卫庄”村名,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曾看到过。后因村南柳家爻处有一大型土将台,每年万物萌动时,将台以北的庄稼萌发早人称大阳面,故称大阳村;将台以南避开阳面,面处小阳面,故称小阳村。民国初年,知名人士杨云亭(晋商杨仲和的字号)认为不应有大小之分,后将大字加一点改为太阳村,自此该村村名沿用至今。

太阳村,东与西里村接壤,南与勋重村相邻,正西和翟店镇相望,西北与白池村相连,是连接翟店镇和清河镇的交通中心站,是太阳乡政府所在地。

太阳村历史悠久,寺庙星罗棋布,村落原为城堡式建筑。全村共设五门,村北主门上下两层,一楼为砖券拱洞,二层是阁楼,站在阁楼远眺,四面八方尽收眼底。其余东门三座,南门一座,每扇门装的是木制大门,门旁建有值守房,俨然一个古村落。

为了表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寄托,祈福保平安,先民们在村里的不同地方,选址建庙。村中央的关爷庙,里面塑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因此该庙又称三义庙。关爷庙建造精致,气势宏伟,对面是古戏台。在村子的各巷道和村外,还建有娘娘庙、天地庙、财神庙、三官庙、土地庙、夫子庙、池头庙、城隍庙、真武庙、井神庙、钟楼、碑楼等。只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都被损毁。

太阳村的晋商杨仲和,诚信经商,誉满京城。他先后在山西稷山、汾城、霍州、灵石、孝义及河北石家庄等地开有分店。其设在北京的总店有三处:宣武门前菜市口开店两座,朝阳门外大街开有百货店,店铺达70多间。杨仲和热心公益,举义行善。村关爷庙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清光绪二十七年,杨仲和发起修缮大庙之事,“在京募化银两”1892两,他施捐1208两。这些银两用于修缮还欠后,剩余都是他自己垫付。民国九年,杨仲和在关爷庙南建起了村中第一所小学,结束了太阳村无学校的历史。为了让适龄女子与男子一样上学,接受教育,他建起了稷山县第一所女子小学。民国十八年大旱,民不聊生,他在关爷庙前搭棚舍饭,帮助乡邻渡难关。在山西,杨仲和曾被推选为山西商会会长;在京城,他是山西旅京同乡会副会长,京师总商会公断处评议集商队队长;前清钦加同衔候选知县国史馆供事;曾获当时司法部二等银章、山西金色双穗奖章等。

杨子功,太阳村爱国卫生工作的开拓先锋。他曾任太阳村党支部书记,成立了太阳村第一个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太阳村,残垣断壁,街巷狭窄,垃圾遍地,是出了名的脏村、烂村和穷村。杨子功带领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共青团团员积极行动,团结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总结经验,使全村卫生面貌一新。1952年、1957年,太阳村先后被评为“全区农村卫生模范村”“全省农村卫生模范村”。1959年,在“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稷山现场会”上,太阳村被评为“全国农村卫生模范村”。1959年12月,周恩来总理亲签奖状“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山西省稷山县太阳村”。1960年3月18日,毛主席对稷山的农村卫生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全国出现了“学稷山,赶稷山”“学太阳,赶太阳”热潮,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代表约22万人次先后组团到太阳村参观学习。

太阳村历届村“两委”干部,为太阳村的生产、振兴作出了贡献。村民午仁翠抚幼助孤,大爱无边,曾经养育了54个弃婴,大家称她是54个孩子的“奶奶”“妈妈”。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善行大爱的凯歌,曾入选“中国好人榜”,并获得“山西省助人为乐模范”“第三届运城道德模范”“稷山十大道德模范”“最美稷山人”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太阳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规范整合,完美配套商贸物流动能,振兴太阳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悠久的太阳村,以爱国卫生运动为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两大战略,把村子建成卫生文明、农业发达、商贸有序、街道整齐,集休闲度假、产品销售等多场景为一体的卫生文化旅游村,必将再创辉煌,造福于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后稷故里太阳村人文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