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工作探访
2017年至今,垣曲县特殊教育学校持续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把“小课堂”搬进一批特教孩子们的家中,用心、用情开启送教上门之旅,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近日,记者跟随该校教师走进部分孩子家中,探访送教活动的暖心时刻。
把“小课堂”搬进孩子家中
1月25日下午3时,四九天,顶着寒风,垣曲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梁海荣像往常一样来到滨河花园小区一学生家门口,轻轻叩开房门。
“梁老师来了,快进来坐。小青正在进行站立训练,已经练了好一会儿。这几天,孩子天天都盼着老师来上课。”小青妈妈热情地把老师迎进门。
今年9岁的小青先天残疾,不能行走、左手关节活动受限,听力很差,必须佩戴助听器才能有所改善,之前语言能力几乎为零。现在经过两年多的练习,能说“爸爸”“妈妈”等一些简单的词语。看到老师熟悉的脸庞,小青难掩激动,立刻绽开花一般的笑容。
小青妈妈告诉记者,自从下雪后,孩子已经一个月没去学校上课,“户外天气太冷、路也不好走,孩子腿脚不方便只能在家里待着。招呼这么一个娃,费的劲顶10个正常娃。梁老师每周坚持上门来给孩子上课,陪孩子玩,令我们家长非常感动。”
“一些学生因为身体或者家庭原因不能来学校,我们老师就将课堂搬到学生家里。”梁海荣说。
据了解,从2017年至今,垣曲县特殊教育学校持续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学校精心选派有爱心、有责任心的19位教师成立了送教工作小组,把“小课堂”搬进这些孩子们的家中,用心、用情开启送教上门之旅。梁海荣说,这个学期目前有16名学生不能来校上课,有的在城里还比较方便,有的在偏远乡镇,老师往返一趟要跑几十公里。
每次送教上门,梁老师不仅要根据特教教材,给孩子教授汉字、数学、科学等知识内容,还通过教玩各种小玩具、做手工,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
“梁老师的送教包最受小青欢迎,包里有各式各样的糖果、小玩具、彩色的卡片、图书,就像哆啦A梦的魔术口袋,每一次都让小青感到新奇和惊喜。”小青妈妈说。
看似简单的动作和语言,要反复重复上百遍,才有可能触及孩子的内心,达到一定的练习效果,这需要老师付出超乎常人的爱心和耐心。“每次看到孩子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们也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值得。”梁海荣说,这些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知识和生活技能,更需要的是家人、老师的陪伴与交流,以及被社会接受和呵护。
“特校+普校”确保“精准施教”
近年来,垣曲县特殊教育学校为每名学生建立了送教档案,做到“一人一案”,保证每周入户送教1次至两次,每次两课时至4课时。翻开送教学生的成长档案,孩子的点滴成长变化跃然纸上,同时,每次送教的记录、阶段性的教学重难点也清晰地记录在案。
据该校校长娄红燕介绍,目前该校采用“特校+普校”的方式,普校和特校各派1名教师,由两名教师负责1名送教学生,根据每名重度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制订送教计划,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直观式、游戏式等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努力提高重度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教师还会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重度残疾儿童,共同探寻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每年秋季开学前,学校都会认真摸排本区域内送教学生底数,精准施策,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娄红燕说。
给家庭送去更多希望
送教上门就是把课堂搬到重度残疾的学生家里。要做到这看似简单的空间转换并非易事,它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更需要天长日久的坚持、付出和陪伴。
张肖肖老师的送教对象小杰是一个重度脑瘫患儿,父母已经失去了信心,对孩子不管不顾。初见小杰的父母时,张老师碰了一鼻子灰,但她仍然耐心地给小杰父母摆事实、讲道理,终于用真心和真情说服了他们。通过几年的送教工作,现在的小杰康复效果明显,语言和认知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每当老师送教结束时,小杰都会拉住张老师的衣襟不愿让老师离开,眼里流露出满满的不舍。
送教上门,不仅给重度残疾孩子送去了希望,还给他们的家庭带去了曙光。皋落乡的一位送教对象小文,躺在床上已有14个年头,刚开始送教时,家长一见到老师就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送教老师王娜娜细心地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讲述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的进步案例。家长逐渐掌握了辅导孩子的具体方法,树立起信心。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每次送教老师一来,家长都特别热情,心里更觉得温暖。
教育因爱而美,垣曲县特殊教育学校通过送教上门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不仅给学生送去更多的知识、技能和康复训练,而且将党和政府对残疾学生的关怀和温暖进行传递,切实保障了残疾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让更多的特殊学生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记者 杜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