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30 09:51:31

游走在西磑村传统与现代中




身着古装服饰,游走古街古巷,穿梭于传统与现代,感知时光不老;

“百善孝为先”的德孝文化,不仅让每个小家都幸福美满,更让村庄这个大家温馨和谐;

西磑小曲、剪纸、花馍、手工布鞋等非遗,见证了村里的风土人情;

……

河津市樊村镇西磑村,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的非遗文化与多彩的现代文化交织,令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村史强信心

身着轻盈飘逸的汉服,漫步于古色古香的古建之间,或拿一把古扇,或举一把油纸伞,衣袖轻舞间,便可梦回千年……

今年元旦过后,西磑村推出的古装体验一日旅拍项目,在微信、抖音刷屏。一时间,这个小村庄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充分挖掘和宣传村庄的历史文化,是西磑村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一日旅拍项目的爆火,可以看出这个村庄的潜力正被激发。

从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到如今文明整洁的先进村庄,西磑村的变化,令每一个村民都信心满满。

该村村民薛虎保是一位退休老党员。退休以后,他积极参与村内的志愿活动,主要做村史的讲解和秩序维护工作。

西磑村的悠久历史可从村里的古建中找到痕迹。例如,陈列在村史馆中的“镇磑堡”匾额,已保存了1400多年。匾额中的“磑”本意为石磨,引申为高峻,体现了该地区高耸的地形和环境特色。

为了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助民增收致富,近年来,西磑村依托深厚的文化传承与散落在村里的古建筑,努力挖掘并引进更多业态。

目前,村内的一些古建筑改造建设正在有序开展中。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薛民说,下一步,村子将做好古村传统文化和各类民俗活动的传承和保护,打造文化精品,让古村落真正“活”起来,让老百姓的自豪感越来越足。

德孝润村风

“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自古以来,德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西磑村,这一美德得到了发扬光大,并影响着村里的年轻人。

走进西磑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时,老人们正在吃饭。看桌上的饭菜,荤素搭配,简单可口。

“在这里,一天三顿饭都有着落,而且基本不重样。”老人们激动地说,“吃得很健康,儿女也放心,村委会确实用心了。”

村委会用心,难道老人吃的都让村里埋单吗?

“不是的!”薛民说,“村里规定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唯一的前提是,每个月老人的子女要给中心交120元,必须是子女自己交。”

在村民们看来,这是一件十分惠民的举措。尤其是在外打拼或工作的子女,对此举双手赞成。

该中心负责人说,每个月刚过半,子女就把钱交过来了。根本没有拖欠或者不给的。

除了吃饭,村里还为老人提供了棋牌、健身器材等娱乐项目,每个月还给老人免费理发。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还要求每个月每个子女至少陪父母洗一次澡。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西磑蔚然成风。这也助推德孝之根深深扎进每个村民的心中。

走出西磑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仍然忘不了老人们灿烂的笑容。

老人们在这里不仅被重视、尊重和关爱,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更为可贵的是,德孝精神潜移默化地滋养民风、文明村风,润泽着一代又一代西磑人。

文艺展风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磑小曲,是西磑村村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创作流传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有生活歌、情歌、诙谐歌等类型。

据介绍,西磑小曲源远流长,始于元末、盛于明清。目前流传下来的曲目《锄田》《打酸枣》《收草帽》等,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真实感情。

受小曲影响,西磑村注重文化传承,通过举办庆典、晚会、口头文学展示等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逢年过节,村民们都会自编自演一些文艺节目,表达内心的美好期望与愿景。

薛民告诉记者,他们连续举办了四次“村晚”,反响强烈,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这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参与“村晚”,村民展示了才艺,刷到了存在感、获得了价值感。

如今,西磑村以其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我们将进一步深耕文化建设,为村庄的繁荣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薛民说。

记者 杨洋

摄影 记者 张国平 杨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游走在西磑村传统与现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