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2-1 11:21:39

我们村庄的“井” 散文 王世荣

       我的故乡在秦岭北麓、关中平原西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小的时候并不知道我们村庄还有“井”。

  一

  太白山红河谷的溪流从村中穿过,有哗啦啦的水磨子,还有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那一泓溪流在村庄形成几个大小不同的池塘,其中一个叫“十字老池”,边上长了一棵“柳抱坏”,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依然枝叶茂盛。

  据老人说,我们村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原来也种水稻,是鱼米之乡。真可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那个时候并没有工业污染,也没有所谓旅游业,流经村庄的水是秦岭山泉汇聚而成,清澈见底,唱着欢快的歌谣。

  我们整个村庄的人,还有耕耘的牛马、家禽都是饮用这池塘里的水。清晨男女老少人们挑着扁担,或者抬着木桶就近去池塘打水。

  芦苇荡是小朋友的乐园,在这里可以看到北归的大雁,那雄壮的阵势;那一排排杨柳,我们吹着柳笛,在这里捉迷藏。

  夏天去池塘游泳、捉蝌蚪、看蜻蜓、游子在划水,是一大乐趣;谁知道蜻蜓的眼睛里竟然有九千颗太阳?看了《小蝌蚪找妈妈》,才知道小蝌蚪也有家,有妈妈呵护!

  二

  大约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叶,由于乱砍滥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流入村庄的水越来越浑浊。人们给池塘养上水葫芦净化,到后来人和牲畜已经不能饮用。

  正在人们万分焦急,束手无策之时,有老人把村庄东头庙垣中封存已久的“老井”被打开!啊,水汪汪的一口井水,清澈如许。这是先人留下的一口井,是全村人的福音。人们奔走相告,喜出望外!

  这井水与窑洞一样是个宝,冬暖夏天凉!三伏天从玉米地里回来热死黄汗的,如果从井里打一桶凉水,舀半马勺子咕噜咕噜喝下去,立即就会沁入心扉,那是人间最惬意的东西。

  我们的村庄是一个自然村,人民公社时期划分为东西两个生产队。现在同饮一井水,这“同家村”真可谓名副其实啊!

  早晚打水时节,村民自觉排成一溜长队,也有相互礼让的情景。那个时候民风纯朴,人们有说有笑,传播见闻、家长理短,这里成了村庄最热闹的地方。

  那时井台上用的是辘轳,那口老井大约有七八丈深。井绳一般是用粗麻绳,有一丈左右是铁链,链接桶的有捏钩,也有“毛互联”,铁链要挽几下才能锁起来,有些人往往不会用。

  从井里往上打水是一个出力活,身强力壮的成人不在话下。有些熟练的人放空桶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放“蹦辘轳”,就是手搭在辘轳上让桶飞速下降。老年人和小孩绞一桶水可真不容易!

  当时流传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作家,下乡体验生活,他想描写乡村老太婆怎样生气骂人。有一天他走到一个井台,发现老太婆排了很长的队,费力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水绞了上来。

  作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冷不防上前把水又倒入井中。这一下可惹怒了老太太,破口大骂道:“丧你八辈子先人,这断子绝孙的东西!让你娶的媳妇没奶头,生下的娃娃没屁股眼!······”

  老太婆缠的是小脚,踱蹶、踱蹶,边跳边骂!直骂得歇斯底里,山穷水尽!作家在一边龙飞凤舞的作记录,这一次可是满载而归!

  作家已经给周围老乡通了气,他亲自给老太婆绞了一桶水,送到了大娘家里,道歉的话说了一大筐,临别还送给老人一、二十元钱,那是他半个月工资啊。

  三

  过了若干年,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一口老井已经不能满足整个村庄人畜的饮水需要。我们同西队决定在马房院又掘一口新井。

  有人说,“找一位风水先生看看,不然打一口枯井不好看”。队长李志忠说,“看什么,就在这里打,不信就打不出水来”?

  全队人齐心协力,汗流浃背,不怕艰险,披星戴月,一定要挖出一口“争气井”!在掘井途中碰到了一块巨石,要放炮粉碎。通了电引爆,我们都隐藏在队部办公室,只听轰隆一声响,障碍排除了!

  天随人愿,果然打出来一口清亮亮的水井!水又旺,又清甜!一点都不比老井差。后来从上面来了几位水文站的人,取样化验说是一口“宝井”,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可以延年益寿,老乡心里乐滋滋的!

  小的时候,我很佩服敢于下井的人!在井里绞水不小心有人会把桶掉到井里,井里的桶多了,也会影响村民打水,需要把桶捞上来,有时候还要用竹竿。这让我想起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过一段时间,井里的沙石堆积的多了,水位就会下降,就可能绞不满水。这个时候就需要下去“淘井”。这是一个艰难而危险的活,需要有胆量、有机智的人去干。

  有一年夏天,需要淘井。酷暑难熬,淘井人却要穿上棉袄,拿着工具和蜡烛,顺着辘轳上的井绳慢慢下到黑咕隆咚的井里。然后把井里的沙石一次次吊上来,有一会不见动静,是他遇到了危险,大伙都替他捏一把汗!

  那个时候,也有遭遇连年大旱,我们村庄的井都干枯了。我们就到邻村井里去打水,有时候要走几里路,扁担咯吱咯吱响,虽然腰酸背痛,看着清亮亮的井水,心里还是甜的。

  电影《老井》中有邻村人因争夺井水,打个你死我活的悲剧,也听老人讲过去我们与邻村浇地时也打过群架!我们小的时候,也经常与临村的小朋友开火,有一次我们中了埋伏,落荒而逃!

  可是这一次我们到临村打水,却没有遇到任何阻拦,相反他们像同村人一样以礼相待!有说有笑,还请到屋里坐坐喝喝茶,好像出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纠纷一样,这真是守望相助啊!

  四

  响应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村庄的井主要是饮水之用;为了满足农田灌溉之需,根据上级指示在公路西侧打了一眼大口井。全队的青壮劳力,出大力流大汗,不畏艰险!

  挖出的沙石堆了一个小山包,有些生产队挖大口井还牺牲了村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生产队总算安安全全打出了井水。这口井直径大约十米,有几丈深的水,用水泵抽上来,滔滔不绝流向田野!

  按照国家规划在石头河修一个大水库,我们队上派了一批精干劳力,自带铺盖干粮去干活。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修成水库大坝,解决了眉县、周至等8.5万公顷农田灌溉问题。现在还给西安市民供水。

  大西北国家三线建设,在秦岭深处建了一个国防厂“820”,从西宝公路向南山修了一条柏油马路。顺着马路修了一条“东干区”与石头河水库相连,我们的村庄正好在公路东侧,成为灌溉区。

  我们队在公路东侧偏南的区域修了一个陂溏,也就是小型水库,大约有几十亩地。可以把淡季东干渠的水存起来,灌溉季节再放出来,在当时不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聪明之举,受到人们的欢迎。

  老子曰:“祸福相依”,有其利必有其弊!有一次给陂塘蓄水,晚上忘了关闸门。陂塘的水已经蓄了三天三夜,越积越多,超过了警戒线,可是管水的人却麻痹大意。在夜里二、三点水库决堤。

  我们家在内的十几户人家正好在陂塘下游,睡到半夜三更,突然听到外面哗啦哗啦,轰隆轰隆,仿佛山洪爆发,出去一看波浪滔天,一片汪洋!我们溯源而上,发现水库决堤约宽两丈,高两尺。

  多亏这水库容量有限,发现及时,村干部组织基干民兵和村民采取得力措施,巩固坝基,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不然的话,这大概是一场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

  修了陂塘以后,我们村的水井水位提高了一、两丈!这小小的陂塘都可以改变地下水的水位?有些甚至改变地质结构引发自然灾害!可见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大自然的报复”吧!

  五

  生产队在东干渠的基础上修了斗渠,又在田间地头修了子渠。并且下大功夫平整了土地,这使我们村大部分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这是毛泽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福音!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建设,能够有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吗?

  当时公社推广“万亩绵”,我们队精心作务“百亩绵”。青年突击队防“棉铃虫”,背着喷雾器,在三伏天防虫,有人中毒,有生命危险!但是他们依然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小朋友也参加了间苗和拾棉花。

  那一望无际的棉花,仿佛天上飘荡的白云!那一年棉花大丰收,年底结算,我们同家村西队放了卫星!一个全劳力一天可以分八角一分,大家欣喜若狂,有人在会上喊道,“明年我们就在块块上摸呢”!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故乡地处秦岭北麓日照充足,水利条件优越,眉县成了驰名海内外的猕猴桃之乡。

  我是在乡村长大的,虽然出来工作几十年了,讲的还是一口乡音。回到故乡,总要去田间地头转转。抽空去老队长家的炕沿上坐坐,仿佛看到那汪汪的井水,那热火朝天的美好岁月!

  “吃水不忘掘井人,幸福想念毛主席”!我们的村庄,现在早已用上了自来水,五谷丰登,安居乐业。而那故乡的“井”,一直在心头萦绕,那清亮亮的井水是我们这些游子们挥之不去的乡愁!真可谓:

  溪水清兮溪水浊,揭开老井水汪汪。

  扁担挑来老少抬,井台欢聚话苍桑。

  一声巨响涌新流,守望相助民风畅。

  棉花朵朵似白云,村庄清泉梦中淌。

  2023、7、6-7,石鼓山下芝兰斋


王世荣 · 2024-01-29 · 来源:中国诗歌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村庄的“井” 散文 王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