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花馍,过新年 散文 兰巧花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了。记忆中,年前的日子都很忙碌,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搭锅煮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蒸花馍。小时候,我喜欢跟着大人蒸花馍。记得头一天晚上,母亲会把家里的大号面盔拿出来洗干净,到面缸里挖几碗面,再烧些热水,把准备好的酵子化开,然后开始发面,发好后在暖炕上放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再往面盔里加几碗面,母亲说这是“接面”,接的面不会发酸,而且蒸的馍外皮光滑好看。
捏花馍先要揉面,面要揉得光滑发亮,蒸的馍才会漂亮。揉面是吃力的活儿,有时还会叫来家里男同志揉面,或者用擀面杖压面,要反复揉。面揉好后,放进面盔再饧一会儿。这时还要准备捏花馍用的小物件,像小剪刀、小梳子、花刀、花擀杖、红枣、黑豆等,这些东西一备齐,捏花馍就正式开始了。
“枣糕糕”是春节蒸馍最在心的。大年初一早上祭祀时就要用“枣糕糕”,祈愿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枣糕糕”还要给来走亲戚的小孩和新媳妇作为礼物带走,所以要蒸得周正好看。捏“枣糕糕”要用偏硬的面,面不能软,否则上不了台面。先要把揉好的面分成若干个两个馒头大的面剂子,放到面盔饧着,捏的时候取出来一个,而且在捏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揉面,使面光滑。
捏“枣糕糕”也是有经验和技巧的。那年家里蒸花馍,邻居婶子来帮忙,母亲说,小孩子就学捏“枣花馍”,大人捏“枣糕糕”,可我偏偏就想捏一个“枣糕糕”。我像模像样地捏来捏去,但等面饧发后,已经七扭八歪了。母亲说,捏“枣糕糕”一定要把面分成三个大小相同的小面剂子,把每个小面剂子擀成大小相同的圆饼,并用小梳子把圆饼一圈打扮一下,然后一层一层放上枣,最上面一层可以稍微厚一点,还要用手扭一圈花边,最后再整理成高高、圆圆的样子。
“枣花馍”是春节期间用来招待亲戚的,也是走亲戚时主要带的礼物。那年春节,我骑着自行车载着妹妹,车把上挂着绘有彩色图案的食盒,食盒里放着“枣花馍”,到姑姑家走亲戚。骑车走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坑坑洼洼的,最担心食盒里的“枣花馍”,走上一段路我们就停下来,看看“枣花馍”有没有“受伤”。到了姑姑家,姑姑高兴地招呼我们吃了饭,临走时从我拿的食盒里取出一个“枣花馍”,又放进去一个她蒸的“枣花馍”,说是“回礼”。
捏“枣花馍”要先把面剂子搓成长条,再折回来,用花刀切出花纹,然后展开,两头放上枣,卷成云朵式;或者中间卷上枣,两头盘起剪成石榴样;还有盘绕成龙形的,个个造型别致,越看越有味!
接下来就是捏“枣山”,只见一层层白色面皮卷着红枣高高垒起,下面最宽,往上逐渐窄,由下往上垒,最顶端要打扮成石榴嘴造型,一座“枣山”就垒好了!
还要捏“鲤鱼”和“花篮”。“鲤鱼”剪鱼鳞最关键,要剪得大小一致,疏密得当,这样才漂亮。然后再用黑豆子当眼睛,最后剪下一个枣片放到鲤鱼嘴里,栩栩如生的鲤鱼就赫然出现在眼前了。“花篮”虽小,可肚里有宝。捏花篮时,要先用一小块面捏成元宝,并抹上姜黄油,包到里面,或者在里面包一颗红枣,外面捏成篮子模样,并用小梳子打扮漂亮。
大家围坐在炕上,说说笑笑,手里不停地揉面、捏花馍,其乐融融,把内心的喜悦和浓浓的年味揉进花馍中。花馍捏好后放在暖炕上饧着,饧好后就可以蒸了。我们这些孩子最期待的就是吃到好吃的花馍。等我们出去玩一会儿,花馍就出锅了,只见一个个白胖胖、圆滚滚、喜盈盈的花馍栩栩如生,漂亮极了!
花馍既好看,又好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浸润着浓浓的传统年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