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郎:新闻不该失去灵魂,这个行业病了
“新闻没死,但有大病”这两年,做新闻的总是被架在网络上挨骂,或者说新闻这个圈子最近几年口碑不太好,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也是很悲哀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商业媒体的官方账号,或者是一些媒体的主编、前主编之类的新闻从业主体,频频带头引导舆论撕裂、捣鼓内部矛盾,并进而引发群众的反感,大大削弱了媒体和新闻行业的整体“公信力”与正面形象,这是很不应该的。
我今天看到一条谈“张某峰配享太庙”的帖子,这篇帖子的意思大概是引用张某峰关于“新闻领域腐臭”的评论,剑指近期一些新闻媒体的负面情绪引导与错误价值观导向。具体什么样的内容就不提了,大概和近些年某新、某京、某派之流以新闻之名扰乱舆论的问题类似。针对这样类负面问题的群众“嘲讽”近来越来越多,这说明大众对新闻传播行业某些方面的反感情绪,是客观存在且有所增多的。
作为半个职业媒体人,我最近跑了一些地方,也见了不少做新闻的朋友,讨论了一些“新闻行业名声与风气”的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认为“这个行业病了”:
一病是立场上的病,一些媒体因为背后负责人与投资人的原因,或是见钱眼开的幕后因素,喜欢坐在群众和国家的对立面,什么钱都敢挣,屁股挂树上也无所谓。
二病是流量KPI的病,一些媒体为了完成领导给流量指标,故意引战制造矛盾,特别是个别南方大都市的媒体,每逢年关就搞地域黑,引导地域攻击、制造矛盾流量。
三病是形式主义的病,一些拿了大拨款和大资源的媒体,或是领导层的原因,或是单位风气如此,占着茅坑不拉屎,坚持“不出事就好”的理念,每天毫无功效地完成任务,在舆论场上毫无建树,好比吃空饷的蛀虫。
四病是第四权泛滥的病,尤其是一些“右”得严重的媒体,很喜欢滥用第四权绑架社会,一些飘得快找不到地基的,就差把“我是特权阶级”打在脑门上,乐此不疲地兴风作浪。
五病是对外软弱的病,一些媒体对内大刀直入,对外软弱无能,原因很简单,有的是立场与利益捆绑,有的则是明哲保身不想惹洋大人的事,还有一些,是根本不知道怎么“走出去”。
六病是不做实事的病,做新闻不出门、不采访、不调查的问题非常严重,坐在办公室里一年到头不出门的新闻人一抓一大把,你让他们做个像样的调查,还不如民间自媒体。
······
当然不止这些,系统的病症,还需要系统分析。
浅显地概括,其实是——在关键问题上的站位缺失、在立场问题上的态度模糊、在对内问题上的放大炒作、对涉美西方负面问题上的反常克制等等诸多问题的累积,激发了群众的怒火,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质疑: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在误导舆论风向、消磨舆论资源、扰乱媒体圈生态?
问题还有很多,但究其根本,都是“架子摆太高”的问题,太摆谱、太翘臀、太脱离实事求是的路线了,或者说是离生活太远,脱离群众太久。有的媒体人当自己是上等人,把自己和群众隔离开;有的媒体人要资本精英走得近,专门给这些捆绑的利益集团说话;有的媒体人就想往上爬,完全迷失了作为一个社会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
总的来说,新闻媒体行业自身内部存在的客观问题,加上一些左右横跳、屁股奇歪、屡次搞事的典例惯犯引导,在时间的积淀下,才有了越来越负面的“行业形象”。
之前有人批评这些乱象的时候,我认识的几个新闻学教授和个别媒体从业者,非常生气,怒指这是对新闻媒体行业的“不公姿态”。我和其中一个学者说:
有人指出来问题,这个行业才能发现病症并治疗疾病,没有什么人能直接危害一个行业,如果他说的话确实引发了强烈反响让你们紧张了,那只能说气候到了。做学问也好,写新闻做传播也罢,走出办公室,到市井街坊、田间地头去,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才是正道。
希望未来,新闻行业、媒体行业能风清气正、越来越好。
刘斯郎 · 2024-02-07 · 来源:郎言志公众号 原标题:新闻不该失去灵魂:猫狗之屈成顶流,男女争吵似亡国,有大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