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青绿满山河
记者 杨 琳滚动实施总投资1166亿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十工程”,“五条绿色走廊”建设渐入佳境;
举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峰会,全力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
万元GDP能耗强度同比明显下降,超过省定目标任务;
……
一张张亮眼的“绿色”成绩单,正是运城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写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一年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牵引,狠抓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及国家、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落实,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聚焦项目建设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
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的重要举措。
深冬时节,河东大地风光格外壮美。从水天一色的河面到颗粒归仓的田野,从蹁跹而至的飞鸟到欢欣鼓舞的人群,从连年改善的生态“绿”到项目牵引的建设“红”,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铺开。
运城市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以建设“五条绿色走廊”为主抓手,坚定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2023年,我市加快推动重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五条绿色走廊”从大写意一步步转化为工笔画。
一年来,运城市持续开展水生态修复。2023年加快实施的盐湖堤埝除险加固及生态修复二期项目共完成投资2720万元,实施堤埝整治28.27公里,垃圾清运4.5万立方米,生态修复完成34万平方米,从根本上恢复了盐湖原有的生态系统和历史风貌。
如今,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南山新境市民广场已建成开放,盐湖堤埝加固作业加快推进,重拾非遗技艺五步产盐法也提上日程……围绕生态保护、有效利用、科学研究、资源传承等方面的重大工程项目以井喷之势,助推千年盐湖从产盐池、工业区到旅游打卡地、生态保护区、科研基地,在转型发展中加快“破茧成蝶”。
同时,运城市还积极谋划建设伍姓湖清洁流域治理工程、伍姓湖岸坡与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伍姓湖防洪生态恢复项目和伍姓湖入湖口人工湿地二期项目,总投资1.8亿元。
一年来,运城市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2023年以来,实施了2021年度黄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共治理277个图斑5745亩;启动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打击非法违法采矿,全市共立案查处各类矿产资源违法案件30件,没收矿产品数量9652吨,没收违法所得77.16万元,罚款37.79万元,破获非法采矿刑事案件4起。
一年来,运城市加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着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聚焦“五条绿色走廊”,深入开展“绿满运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科学推进全市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夏县、芮城、临猗、垣曲、平陆、绛县6个县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林业生态县”。
河东大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指数逐步提高。
坚持多管齐下
打好蓝天保卫战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关系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着人居环境安全。曾几何时,对于大气污染治理,有人认为“只能靠天刮风”。一年来,我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防治大气污染,把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蓝天保卫战交出优异答卷。
污染防治,重在控源。
把好源头治理的“方向盘”,运城市紧盯“重点因子、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狠抓“控排、控尘、控车、控烧、控煤”工作机制落实,在工业企业废气监管、落实错峰生产机制、汽修行业喷涂废气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餐饮油烟整治等诸多领域接续攻坚。
看转型。深化源头治理乃打赢蓝天保卫战之根本。2023年以来,运城市大力发展新型产业, 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制订了《运城市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为引领,举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峰会,现场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32.5亿元。接连举办山西省现代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运城)座谈会、特医食品专题研讨会,承办山西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搭建新材料产需对接平台,推动中铝山西新材料与华海康道、康庄等5家链上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目前,全市共6家企业已通过国家工信部再生资源规范条件企业公示。
看治企。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攻坚战、持久战,是一项需要长效治理、长效维护的工作,“散乱污”企业整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运城市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先后开展了VOCs综合治理,集中供热企业专项整治、CO和SO2专项整治,对中心城区295家涉VOCs企业和焦化企业实施夏季差异化管控,组织对全市173家涉VOCs企业进行排查,督促81家企业完成整改。
看控车。交通运输领域是碳排放大户,尤其是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排放是交通领域减排的重点和难点。一年来,运城市继续推进新能源替代更新,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全市今年新增85辆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汽车,全市1767辆公交车新能源100%全覆盖,全市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出租车177辆,占年度目标任务150辆的118%。
看控尘。科技对运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发挥关键性作用。2023年以来,运城市多次开展主次干道深度保洁、背街小巷深度清理,强化道路扬尘管控,确保城区道路见本色,切实降低道路扬尘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中心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85%。出动道路清扫清洗保洁作业车辆98辆,采取多机种排洗排扫、路面喷雾抑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清扫、深度清洁车精细化保洁“五位一体”道路控尘措施,道路清扫保洁面积约1.65万亩。督促各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对不重视、不配合、不积极履行扬尘治理责任的建筑工地进行依法查处。
看减煤。强化考核督办,依据空气质量情况和火点数量,每月对各县进行考核排名、资金奖惩。同时,聘请15位人大监督员对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督,推动解决扬尘、散煤等突出污染问题。为推动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运城市还扩大了“禁煤区”范围,面积由656.78平方公里扩大到1030.75平方公里。
……
蓝天保卫战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是一项需要长效治理、长效维护的工作,从春季的“百日攻坚”专项整治到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源头管控,成在坚持。齐心协力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我们一定能让蓝天常驻,空气常新。
聚焦重点流域
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
千里汾河,始出管涔,终入黄河。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保护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处于汾河下游,是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
202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打出一套改善汾河水生态环境的“组合拳”,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
——强力推动项目建设。运城市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项目作为“一号工程”,印发《运城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确定了全市87个项目。
——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一年来,运城市对汾河、涑水河沿线重点排口不定期监测,安排专人每月巡查。截至目前,共巡查331人次,发现河道垃圾、水面绿藻漂浮、溢流口私自溢流、非法取水等问题200余处,取样监测917个,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入河水质达标。
——开展黄河干流综合整治、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积极谋划57个项目,将水质改善作用明显、有明确资金来源和实施主体的项目优先纳入,预计总投资91.25亿元。在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上,2023年运城市雨污分流改造任务102公里,建立了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月报制度,每月对进展情况进行通报,督促各县市加快雨污分流改造进度。
——推动再生水循环利用。紧抓运城市入选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契机,积极推进再生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和管网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先后建成万荣县城区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一期)工程、临猗首创第二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二期等项目。
全省实施的“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最终成果都要在运城市万荣县庙前断面国家监测站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验。为实现目标,运城市新绛、稷山两县都在汾河流经区域实施了综合治理项目,改善水生态环境。
2023年8月至今,通过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汾河庙前断面稳定达地表水Ⅲ类,为2024年全流域达Ⅲ类、2025年实现庙前断面稳定达优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运城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合唱”中,奏响奋进强音,吹响实干号角。
初心如磐,不负青山。新的一年,运城市将继续坚持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发展的总牵引、总目标、总框架,让良好生态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让河东大地更加美丽宜居。
记者 杨 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