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旋吧 陀螺
卷起陀螺准备发转
介绍鞭子材质
鞭鞭抽动使陀螺飞旋
鞭声脆响,陀螺飞旋。今年66岁的杨跃民,每天中午2时许都要赶到运城市区南风广场打陀螺,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了5年多。
提到打陀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一条鞭子、一个陀螺,浑身使劲、动作协调,让陀螺转起来,就可以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在打陀螺的人看来,这是一项轻松、安全、绿色、健康,又具有技术性的运动,“肩膀疼的老毛病就是在练陀螺期间不知不觉就好了。”杨跃民说,陀螺是男女老幼、一人多人都可以玩的运动。从古至今,陀螺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材质与形状的创新陀螺出现,陀螺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有的装置彩灯,旋转时可亮出绚丽光彩;有的挖成中空,旋转时可发出蜂鸣声;有的“增肥增重”,旋转时需要多人合作……
打陀螺是项技术活,因为陀螺材质、重量、形状各异,玩法多样,每一鞭子抽下去,浑身上下都得使劲儿。杨跃民介绍,想让陀螺转得又快又稳,需要有强健的身体,还需要使用点技巧。
“玩好陀螺并不容易,要练习好一阵子,才能做到让陀螺立起并转动起来。”说话间,杨跃民先用抽绳将陀螺卷起,一手扶稳陀螺,一手拿杆,然后持杆的手猛地一用力,陀螺被绳子的瞬间拉力带动,便飞快地旋转起来。“要是陀螺飞速旋转且保持原地不动,那才是玩好了”。
因为喜欢,杨跃民还研究过陀螺运动的原理,他也学到了不少关于陀螺的知识。
“陀螺运动受到科学界的关注,在理论力学中是重要的一章内容。”杨跃民兴奋地提到陀螺运动在科学界的应用,2013年,航天员在神舟十号任务期间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多项科学实验,其中就有陀螺运动,“天宫课堂”第一课,由一枚旋转的悬浮陀螺开启;科学家利用陀螺的力学性质,制成了各种功能的陀螺装置,如回转罗盘、定向指示仪等。
据介绍,陀螺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位现古学家李济,1926年在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制陀螺,被确定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遗物。“说起来,陀螺也和咱们运城颇有渊源,咱们运城人应该把这项古老的运动文化传承下去!”杨跃民自豪地说。
许先生的“陀龄”已有10余年,他常在市区禹都公园展示陀螺花式玩法,吸引一些在公园锻炼的人围观,也有人看着看着就“手痒”了,忍不住也买来全套装备,练习打陀螺,“新手”秦先生就是其中一员。在许先生的“手把手”指导下,秦先生很快就能将陀螺发转,但在初学的第一个月,他挥10鞭,抽到陀螺上的还不到5鞭。“初学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练习几个月,都有这样一个过程。要达到鞭鞭都能抽动陀螺,还要下功夫,多练习。”许先生鼓励他。
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陀螺由民族民间游戏登上了我国民族体育竞技的大舞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参与到打陀螺这个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中来,不仅打陀螺的技术越来越好,氛围还越来越浓厚了。
在市区圣惠公园,每天下午6时以后,也有几位大爷大妈在一起玩陀螺。有时是各练各的;有时是一个人同时玩多个陀螺,这个一鞭子,那个一鞭子,忙得不亦乐乎;有时是几个人玩一个陀螺,轮流挥鞭子,配合默契,陀螺可以连续转动很长时间,其间大家还可以开心地聊天。
几人也常在一起切磋陀螺技艺。同时开始,谁的先倒下,谁就输了;或者与他人进行陀螺碰撞比赛。你一鞭子,他一鞭子,将两个陀螺抽到一起,谁的倒下,谁就输了。
陀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发展的未来,它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追求科技发展的同时享受到朴实的快乐。
“陀螺比赛极具观赏性和竞技性,有机会还是希望能在咱们自己家乡参加一场陀螺比赛,和全市的陀螺爱好者共同切磋技艺。”李女士说,希望更多人发现并参与陀螺这项绿色、健康的运动,在陀螺飞旋中享受积极、有方向的健康生活。
□记者 赵茜 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