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马家庄关帝庙见证小村大情怀
赵波(右)与赵张健介绍关帝庙历史
马家庄财神庙
马家庄关帝庙
前不久,记者一行探访了如今已并至万荣县皇甫乡东埝村的马家庄村,得知村里现存清光绪年间修建的关帝庙和财神庙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光流逝,两座庙宇已成为马家庄村历史文脉传承的见证,坐落在马家庄村中间巷的东西两侧,相对而建的格局也颇为独特。
在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波、万荣县皇甫乡东埝村副书记赵张健、马家庄村村民赵鸿杰老人的讲解中,我们渐渐了解了两座古建背后的故事,不仅深刻感受到一百多年前马家庄村村民的团结和凝聚力,而且在后人的重修保护中,这份精神也得到了延续与传承。
清代的遗存
马家庄村背靠孤峰山,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时,村中赵氏先祖来到这里繁衍生息,赵氏逐渐成为本村的大姓人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马家庄村村民自发筹资出力,建起了现在的关帝庙和财神庙。
关帝庙坐落在村东,如今只剩下坐东朝西的正殿。殿前匾额上的“关帝庙”三字与解州关帝祖庙匾额上的风格相似。留存百年的菱形方格门窗、支撑庙宇的四根木柱及房梁上精致的木雕,都曾是河东大户人家建造房屋时的“标配”。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当时村民对建庙之事的重视。
正殿前,还有一个造型古朴的香炉,同样极具历史感。转过头来,两侧墙壁上方的镂空石雕小狮子俏皮地“探”出头来,仿佛在向每一位路过的人打招呼。整座关帝庙虽然规模不大,但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建筑背后的厚重与庄严。
马家庄村是赵波的老家,他自幼在这里生活,对这两座庙宇印象非常深刻。他小时候就经常听村里老人讲庙宇的故事,过去村里先修建了关帝庙,然后又用剩余的材料修建了一座财神庙,与其遥遥相望。老人们说曾经还有一块碑刻能够印证建庙之事,但可惜现已遗失。
如今该庙只留有一通残存下半部分的功德碑,碑上记录了捐款的村民名字,有的名字上方标注了曲沃、平遥、新绛等不同地点,还记录了慎昌洋行、平和洋行等商铺名。赵波介绍,这是一通民国时期的碑,当时村里有很多人在山西临汾、晋中及陕西韩城、西安等地“熬相公”或做生意,得知村里要修复关帝庙,也都慷慨解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赵鸿杰老人清楚地记得,未损毁之前的关帝庙规模很大,除了现存的正殿,前面还设有献殿。以前这里还做过学堂,很多孩子都曾在这里上过学。正殿外两侧墙壁上曾绘制有“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等与关公相关的典故壁画,颇为精美,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被全部涂掉了。
团结的象征
距关帝庙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坐落着供奉赵公明的财神庙,两座庙宇遥遥相对,颇有威势。财神庙毗邻村民住宅,规模相较关帝庙要小一些,不过幸运的是,刻在庙宇右侧墙壁上的创建碑记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记者在现场看到,碑记中详细记载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庙立碑的完整过程。第一句“庙之有碑,犹如国之有史,史所以记,国事于不忘,碑所以记,庙事于不朽也”就点明了当时村民对建庙刻碑的重视。碑中记载道:当时村里一位叫赵安祯的村民想建一座财神庙,奈何没有足够的资财,众人商议共同施舍资财,各出身力促其建成。这一消息传出,全村人“遂契同心”,村里老幼没有不高兴的。
碑中还记载了财神庙的正殿高三尺,并在最后提及了“关帝庙”“观音庙”“三圣宫”“今因功悉告竣”,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关帝庙与财神庙两座庙宇的修建为同一时期。
该通碑刻由郡庠生员张文江撰并书,后面附录了施银人及布施地基人的姓名,落款时间为光绪二十八年岁次壬寅季冬月上浣吉旦。大家齐心协力修建成功的财神庙,在今人看来,彰显了全村人的团结与凝聚力,它越过漫漫岁月,直至今天。
文脉的传承
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百年风雨的关帝庙和财神庙正见证了马家庄村文脉的传承。它们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丰富着这方土地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一代代积淀、赓续下去。
据赵波介绍,原运城市文物局局长赵参军是马家庄村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带动了马家庄村村民对文物的保护。2002年,人们对年久失修的关帝庙进行重修,重塑了庙内摆放的关公像、关平关兴像。如今,庙里房梁上的文字记录了这一修缮事实。
曾任马家庄村村党支部书记的赵张健2011年上任后,同样将文物保护放在首位。过去,村里除了关帝庙、财神庙,还有观音庙、文昌阁、娘娘庙等古建,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都已损毁。为此,他们把留存下来的关帝庙和财神庙及其周边保护起来,重新修缮了庙宇及周围的道路。
在财神庙左侧墙壁上的《重修财神庙记》碑刻,正记录了修复的经过。碑上详细记载了该庙宇面宽三间、进深三椽、悬崖式屋顶等信息,因历经百年风雨剥蚀,财神庙内梁柱倾圮,瓦顶秃损,神像遗失,2014年7月众村民集资,合力对其进行了修缮。
前不久,村里还特意邀请运城楹联家荆富强撰写了一副楹联:“一代精忠贯日月;千秋正气壮山河。”采访当天,新联刚于前一天挂在关帝庙庙门两侧。赵张健介绍,对联先挂起来让村民们看看是否合适,如有意见再进行修改,最终将做成木板楹联,为古庙增辉。
赵张健介绍,如今,每逢年节或庙会,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前来祭拜关帝,全村人都以关公的“忠义仁勇”作为他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追求。
从古至今,修建古庙的人大多数都心怀善念、自律笃行、热心公益。两座古庙历经百年沧桑,记录了小村人热心公益的大情怀,同样将这些品质带给后人,也必将走向未来。
□记者 王捷 实习生 陈柯邑 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