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忠孝精神在介子推文化园点滴可见
舞台上,三五个演员,通过蒲剧这一河东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演绎着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赵氏孤儿》。
舞台下,看得入神的戏迷朋友,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与叫好声。
台上与台下的频频互动,让人们看到蒲剧这一传承了数百年的地方戏曲,仍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逢年过节怎能少了唱大戏呢!”在广大戏迷眼中,过节没有戏,总觉得少些什么。
这是清明小长假,在夏县裴介镇介子推文化园看到的一幕。因为第二届夏县介子推忠孝文化周的举办,这个新落成的介子推文化园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当然,这里可不止能看戏。
人们首先了解到,这是为纪念介子推而修建的文化园。在当地,有关介子推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为便于人们全方位地感触介子推的忠孝精神,该文化园内专门设置了“大孝至忠”介子推生平专题展。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贤士,是中华传统忠孝文化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割股啖君”“功成辞禄”“立枯守志”之举,深受后人怀念。唐诗有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游客王凯告诉记者,以前听过介子推的故事,但没有这么详细地了解过,看了介子推生平专题展,这个“华夏忠孝第一人”真是有血有肉、可触可感。人们今天过的“清明”“寒食”,都和介子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毫不夸张地说,介子推在中华文明史上,之所以能为历代皇帝旌表、名人歌咏、百姓尊奉,正是因为在他身上凝聚着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和亘古不变的文化底色。
这从该文化园的另一展览——“忠孝家国”中华传统忠孝文化展,便可窥知一二。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孝孝于家,大孝忠于国。孝与忠,从来都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只有做到孝从心出,才能将对亲人的爱推广至对周边所有人的尊重与仁爱。爱国效国、精忠报国就是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是最大的“孝道”,是大孝、大德、大爱。
寻本问宗,推忠孝清明,当数介子。
“介子推‘割股啖君’‘背母示孝’,无愧于‘华夏忠孝第一人’。”夏县诗联学会会长张丹薇说,“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华所在。对于每个国人来说,爱国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特别是当下,更要弘扬介子精神,践行忠孝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自古忠贞源孝悌;如今教化始清明。”这是运城市楹联学会会长王文广,为该文化园“四海清明”清明节文化展撰写的一副对联。像这样起着“画龙点睛”作用的对联,在园内随处可见。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每每此时,人们在遵循自然规律安排农事的同时,也会祭祖扫墓、踏青赏春。
“古往今来,清明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审美情趣、道德信仰和社会风俗。”游客武刚说,“慎终追远。不管是节气,还是节日,过清明都有助于提振人们的恭敬之心、思慕之心,培养人们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该文化园还设置了“清风激扬”墨海廉韵润夏都书画展和“夏都精神”党的伟大精神在夏县专题展。特别是“夏都精神”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指引下,夏县县委、县政府深入挖掘、精准阐释夏县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价值,系统总结出夏县的“四张名片”“五大文化”“四精品质”。这些在“夏都精神”展厅里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过去对夏县的认知不够全面。”游完介子推文化园,市民王艺说,“夏县这些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嫘祖养蚕的根祖文化、介子推忠孝文化、卫夫人书法文化、司马光治国理政文化、嘉康杰红色文化,这些源远流长的厚重文化,滋养着夏都儿女久久为功、踔厉奋发,夏县正朝着‘文化之城、康养之城、绿色之城、活力之城’迈进。”
铁打的文化园,似水的游客。在更多人看来,这里不仅是人们追思先贤介子、感知清明文化的新载体,更是人们走近夏县、了解夏都的一个重要窗口。记者 景斌 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