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4-8 11:54:54

清明情思 散文 杨稳定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

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而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则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作注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在我的记忆里,清明节绝大多数是与阴雨联系在一起的。大约在农历三月初,杏花绽放,桃花含苞,柳枝婀娜多姿,天气还有那么些许寒意,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恍惚中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姗姗独行在归乡祭祖的路上,任由菲菲雨雾抚摸着沉寂的心灵。每年的这个节气,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意萌发,为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愁,在内心深处诉说着一种忧伤和牵挂,表达对先祖绵绵不尽的感恩……

的确,清明节是一个有着很深的文化传统底蕴和精神内涵的节日。清明时节,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郊外踏青、门上插柳、祭奠先祖等习俗。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冀除病消灾,给一家人带来好运。清明时节,女孩子们也开始在春游中荡起了秋千。宋时张先在《木兰花》中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形象地刻画出古时女子荡秋千和踏青的场景。

在老家,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门上要插新柳。正如陆游《春日绝句》所云:“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相传插柳的习俗有两种说辞,一种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另一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晋国名臣介子推。据史料记载,晋文公早年曾有过一段流亡生活,介子推便是当时追随他的人之一。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介子推“割股啖君”,割下自己的肉填饱了晋文公的肚子,救了他一命。后来晋文公登了基,很多追随他的大臣都得到了重用,唯独介子推隐身于绵山之中一直不愿出仕,晋文公于是想出了一个不太高明的计策令人四面烧山,想以此把介子推逼出来。据《东周列国志》云:“于是放火烧山,三日方息,子推终不肯出,与老母相拥,死于枯柳之下……”焚林之日,恰逢清明节气,百姓怜惜子推之死,因为他死于山火,所以家家不忍生火,自愿吃冷食一个月,后渐减少为三天。因而又把清明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家家都在门上插上柳枝,欲招子推之魂。同时焚烧纸钱,设野祭。所有这些,可能就是后来清明要扫墓祭祖的风俗习惯的起源吧?

其实,对于清明节,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来,虽然历经世代的赓续、演变,人们更看重的,还是祭奠亲人和缅怀的情愫。这恰是中国式的孝道借助清明祭扫实现的一种传统文化的延伸。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时节,一家人准备好纸钱、香烛等祭祀用品来到祖先坟前,除草、添土、整坟,再在坟冢一周插上彩纸小旗,然后上香、焚烧纸钱、作揖叩拜…… 即使在外因为特殊情况不能返回故乡的游子们,为了祭扫祖先,他们也会在所处城市的十字街口,或是利用空间寻找面对家乡方向的小河和湖泊,在地上或水边岸上划个圆圈焚烧纸钱行祭,以示孝心。

于是,有人谓之清明节是国人自己的“感恩节”,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每当我们在先祖陵前静默伫立的时候,那种思念夹带着“感恩”的情愫,就会悠然而至。每每烟雾缭绕,便有泪如泉涌。随着一缕缕轻烟的升腾和卷起的纸钱,一切都在向人们,昭示着离别的痛苦、感叹岁月的无情。一家人面对那些长眠的亲人们,感恩长者养育之恩,默默诉说如泣如诉的哀悼,祝愿驾鹤西去的亲人在天国里安身立命,保佑晚辈人丁兴旺、诸事顺意。

每逢这个特殊的时刻,我就特别思念我的双亲。《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不仅对我有生育之恩,更有教养之情,我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我的父母严慈相济,时常言传身教,训示我们:刻苦求学、恪守孝悌、勤俭节约、与人为善、知恩图报、信守践诺、诚实立世。尤其是他们一生把厚重、深沉、博大的慈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们。父爱的无私和力量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母爱的温情和挚爱支撑起人类生命的蓝天。虽然二老相继离开我们三十多个春秋了,但在我的心底,他们依然活着……他们带走了给予我的那种丝丝缕缕的、细致而绵长的爱,却将其美德作为最丰厚的遗产留给了后辈。这三十几年间,子孙后代在成长之路上,传承二老的美德,得益于祖辈在天之灵的护佑和恩泽,在不同的领域都学有所为,业有所成。今天,于先祖陵前,我惟祈愿在以后的时日里,儿孙们也一定会将这一切,在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血脉长河中,永世谨遵,代代相传。

而今,清明节早已有了法定节假日,人们借清明时节,或是走出城市抵达乡村,去踏青观赏美丽的油菜花、桃花、梨花和迎春的花朵,或是迎着纷纷的细雨回归故里扫墓祭先祖,尤其是自发前往烈士陵园,为所有为人民安宁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献上一番深深的敬意,使清明节有了浓郁的时代色彩,给传统的清明活动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烈已逝,精神永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情思 散文 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