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4-19 19:17:40

清代巡盐御史萨哈岱与姚暹渠


赵波/文

巡盐御史是历史上的一种官职,都察院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时,即称为巡盐御史。巡盐御史一般派往主要产盐区,据《明史》《清史稿》记载,朝廷通常在两淮、两浙、长芦、河东等地各派巡盐御史一人。此制创设于明代,并延续至清中叶,其主要职责是收缴盐税,并监督盐商的专卖。清代满族正黄旗人萨哈岱于乾隆十七年(1752)、二十三年(1758)、三十三年(1768)三度出任河东巡盐御史。在任期间,他主持修复了河东盐池防水渠堰,特别是每年都对运城城北姚暹渠进行修复和浚疏,对防治客水侵犯盐池起到了积极的防护作用,为盐业丰产丰收提供了基本保障。

巡盐御史萨哈岱

萨哈岱,字鲁望,荫生,由主事官至福州将军,著有《樗亭诗稿》。乾隆二十六年(1761),也就是萨哈岱第二次出任河东巡盐御史的第三年,他总结前次任上盐池防止客水的经验,上奏皇帝言道:“盐池地洼,全恃姚暹渠为宣泄。近因渠身日高,涨漫南北堤堰禁墙内。黑河实产盐之本,年久浅溢。涑水河西地势北高南下,倘汛涨南趋,则盐池益难保护。五姓湖为众水所汇,恐下游阻滞,逆行为患。均应及时疏通。”帝听后,从之(《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九志一百四》)。萨哈岱依从帝令,动员人力,每年对姚暹渠进行浚疏,以利盐池盐业生产,于国于民均为有利。

清代王守基在《河东盐法议略》中写道:“运城北门外为姚暹渠,盖池形最低。每逢大雨时行,山水往往破垣灌也。池受客水,即盐花不生。则保护盐池,渠堰之工,最为要紧也。姚暹渠,即古之永丰渠也。本后魏都水校尉元清所开。至隋大业间,都水监姚暹重加浚治。民赖其利,因以号焉。渠起夏县之王峪口,引史家峪诸水,合流而东。自东而北,又合巫咸谷之水,折而西流。历安邑、解州、虞乡县界,入五姓湖以达黄河。计长二万三千七百零七丈八尺。盖所以约东南客水,使西归于河者也。”(《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五十三·户政二十五盐课四》)这一段话说明姚暹渠对盐池的重要性,又讲述了姚暹渠的概况,凡是出任河东巡盐御史的,对浚治姚暹渠和盐池堤堰都非常重视。

河东盐池晒盐害怕客水,但又离不开水。萨哈岱任职期间,有一年,天气干旱少雨,池水枯竭,盐池不能生产。萨哈岱带领盐政guan员和众多盐商、盐丁在盐池神庙,举行了一次大型祭祀活动。他写下了《望雨》一诗:“云阴空屡合,雨意究仍无。素海流将涸,青郊草欲枯。塑风占石燕,燃燧畏金乌。农穑宁堪待,商鹾且未敷。食忧三省淡,泽盼一朝苏。能否邀天贶,行当肃祷雩。”此诗收录在他的《樗亭诗稿》著作集内。后来天降甘霖,当年盐产丰厚,盐商、盐丁无不欢欣鼓舞,萨哈岱也受到皇帝的恩赏。

萨哈岱夜宿延祚寺

由于姚暹渠渠道被泥沙淤塞,萨哈岱出任河东巡盐御史期间,主张岁修姚暹渠渠道,并身体力行,亲自勘察姚暹渠浚修工程。在勘察工程期间,他曾夜宿北魏所建的延祚寺(位于今永济孙常村)。

据1983年的《永济县地名录》记载,延祚寺位于永济正东十一公里孙常村(姚暹渠在该村旁边),始建于北魏。唐朝贞观年间,该寺重修,相传五代时宋太祖赵匡胤闯荡江湖遨游关西时,曾病倒于该寺,承蒙寺院和尚照料,病情好转,恢复康健。

延祚寺外还存有《廷祚禅林周围全图》石碑一通,系青石质,长方形,高1.5米,宽1.1米,厚0.1米,碑文图清晰,全面反映了原寺院的建筑规模、雄姿及寺周景致。该碑的石座造像系灰砂石质,长方形,长0.8米,宽0.4米,高0.35米。四面辟龛,龛内各雕坐佛1尊,龛周线刻祥云、荷花、莲座图案。刻记:“廷祚禅气林势雄,飞龙宋代见奇功。巍峨宝殿凌空起,灿烂金身耀日烘。北接湖光明镜里,南临条岭画屏中。娑罗永共梧桐茂,刻绘形图愧未共。”这首诗原镶嵌在延祚寺四大著名演员殿墙壁上的明代《延祚禅林周围全图》石碑上,由无名氏撰写,记录了延祚寺这座昔日皇家寺院的富丽堂皇和发生在这里的侠义仁勇故事。

萨哈岱夜宿延祚寺返回途中,写下了《盐池》《姚暹渠》《踏勘姚暹渠工至五姓湖宿延祚寺归途》等诗句。诗曰:“一道长渠百里余,年年积潦苦难陈。周防预作绸缪计,好趁春融二月初。古寺曾留一夕眠,重来犹忆十年前。湖光山色浑依旧。叹息霜华已满颠。杏花未雪柳才稊,陇麦青青望已齐。岂是寻春归去晚,篮舆行遍短长堤。秋霖夏潦御防难,沙积泥淤堰不完。经画敢辞艰力作,一劳长此庆安澜。”萨哈岱把岁修姚暹渠的原因、环境、时代背景,几度修复姚暹渠的心境和历历在目的记忆,夜宿寺庙情景,想象修复后的状况等,全都写进了这首诗里。最后,他还念兹在兹地告诉后人,姚暹渠安全无恙,盐池便能平安无水侵之患,就能给社会和百姓创造更多财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巡盐御史萨哈岱与姚暹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