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4-20 10:02:57

绛州《荷塘月色砚》


孙春旺/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诞生于1927年7月,首次刊登在《小说月刊》上,至今仍为高二学子必修之课。此文如诗如画,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多年前,我曾漫步清华园,与荷塘月色有过一次美丽的邂逅。荷塘中的荷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娇艳,荷叶上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我沉醉在这份宁静与美景中,仿佛步入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世界,对书本中的知识有了更为真切的体验。

1975年,我踏入新绛中学的校门,将这篇散文作为必修课程进行了学习。那时,我仅从书本上领略其内容与意义,补充着知识点。未曾想到,时隔49载,朱自清之孙朱小涛先生4月8日亲临新绛,为百年三晋名校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走近朱自清》文学思想报告会。我有幸聆听了朱小涛先生的生动讲述,深入了解了朱自清先生那年那月所经历过的鲜为人知的事,再次感受到了荷塘的宁静与荷花的娇艳、领悟了月光的柔情与夜色深邃所蕴含的美,对《背影》尤其是《荷塘月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新绛中学百年建校校史馆参观时,朱小涛先生亲笔题词:“希望新绛中学,多出几个朱自清。”这是对新绛中学广大学子的殷切希望。

报告会上,绛州澄泥砚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蔺涛向朱小涛先生赠送了一方极具纪念意义的礼物——《荷塘月色砚》。这方砚台,不仅是对朱自清先生作品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与传承。

当天下午,60多名作家组成的采风团与朱小涛先生一同来到绛州澄泥砚文化园,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木版年画、铁艺、青铜器、玉器、砖雕等非遗展馆,随后移步绛州澄泥砚珍品馆。在这里,每一方砚台都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故事。蔺氏一门三父子以大国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精神,让失传300多年的绛州澄泥砚重新复活,焕发别样的光彩。

绛州澄泥砚作为四大名砚之一,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渊源不言而喻。与其他三砚不同,绛州澄泥砚是唯一陶制的,需要经过“过滤陈泥、揉泥、制胚、雕刻、烧制、水磨、抛光、设计包装”等十多道环节,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左右,仅澄滤就需十多遍,陈腐需6个月,阴干3个半月以上,成品率仅在30%左右,精品率低于8%,珍稀品更是凤毛麟角。这足以证明,其工艺之艰难、烧制之长久。

在二楼展厅,展陈着造型各异的《荷塘月色砚》系列作品,每一方砚台都独具特色,仿佛一个个微缩的荷塘月色景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传统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荷塘月色砚》与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2011年,为庆祝两岸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达14吨的我国首个巨型石雕绛州澄泥砚,在北京清华大学落成,为校庆献上了一份厚礼。它是蔺涛及其团队耗时3年精心制作而成,包括100方造型各异的《荷塘月色砚》,与清华大学荷塘月色景观相映成趣。

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到绛州荷塘月色系列砚的制作,再到朱小涛先生的生动描述,这一系列元素共同编织成了一串串璀璨的珍珠链,独具匠心。虽然《荷塘月色》和绛州名砚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所不同,前者是一篇文学作品,后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品,但它们在更深层次上,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体现了工匠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彰显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视,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欣赏到了这种跨领域的艺术之美。

如今荷塘月色已成为清华园的一道亮丽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赏。而绛州系列《荷塘月色砚》,则为校园增添了别样韵味。一园一砚映成趣,名校名砚相得益彰。虽然月色依旧,昔人已离去,但留下名篇耀千古,荷塘碧波忆自清。

荷塘月色之美,绛州名砚之工。荷塘与泥砚相伴,月光与汾水共长。让我们用月光照亮前行的道路,用砚台书写大美新绛的华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绛州《荷塘月色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