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名始于尧舜禹——初竖疆都,依中条而立其国,谓之中国
4月9日,永济博物馆,一对老年夫妇徜徉在文物的世界里。“这块碑上写着‘中国’二字……”在文庙崇圣祠重修碑处,二人身体前倾,仔细辨认着碑上文字。这块刻于乾隆十五年的文物,碑文所刻内容进一步说明“中国之名始于尧舜禹——初竖疆都,依中条而立其国,谓之中国”。
滔滔黄河,巍巍中条,时代更迭,守望的是永济灿烂辉煌的历史与飞速发展的当下。追寻蒲坂风云,这座于2015年8月落成并正式开放的博物馆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首选。
永济博物馆展厅分上下两层,展示永济精美文物2000余件,藏品以石器时代石器、战国青铜器、汉代陶器、北朝佛教石造像、隋唐石刻石造像、唐金银玉凤冠饰件、唐宋各式瓷枕、明代佛经木印刷版、明代青铜佛教造像,以及明清民国杂项等为主要收藏。陈列以“永济历史”为主题,分设“蒲坂春秋、古渡风云、蒲州风韵、蒲剧之乡和近现代史上的永济”五个基础陈列。展馆内容丰富,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图文说明、模型复原、实物展示、沙盘再现等表现形式,全面展示了永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
古时蒲坂 地灵人杰
永济古称“蒲坂”,由于西邻黄河,滩涂广阔,蒲苇丛生,因而得名一“蒲”字,蒲坂、蒲反、蒲阪、蒲州等数度之易名,皆沿袭了这个字。这里是舜帝建都之地,《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载“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其地即在蒲坂。在这里,远古的中华民族凝聚成更加团结而强大的国家形态,而永济博物馆展出的这些藏品,生动展现出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史,在晋南大地上如何一路流淌、奔腾向前。
永济博物馆展览分设“蒲坂春秋、古渡风云、蒲州风韵、蒲剧之乡和近现代史上的永济”五个基础陈列。其中蒲坂春秋部分分为“先民足迹”“舜帝故里”和“智氏封邑”三个单元,主要以永济市城西街道东、西姚温一带尧王台遗址,蒲州石庄遗址,开张“解梁古城”以及赵杏战国墓等地出土的文物,展示永济新旧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透过古动物化石、石器、尖底瓶、蒲坂半釿布、青铜罍等文物,可窥见历史一隅。
古渡风云部分分为“兵家重地”“大唐中都”“明代蒲州”和“晋商摇篮”四个单元,展现蒲州的战略位置、自唐至明城池发展的历史演变。蒲津渡遗址、蒲商的兴盛,标志着作为战略要冲的蒲州在一步步走向巅峰。
蒲州风韵部分分为“千古名胜”“佛国遗珍”和“人文渊薮”三个单元,以永济现存古建筑、佛教发展和著名文学历史人物,展现永济独具特色的文化经脉。
蒲剧之乡部分,专题介绍了“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当地人称“乱弹戏”,我国汉族民间重要戏曲艺术之一的蒲剧。永济故素有“戏曲之乡”“中国戏曲摇篮”之称。直至今日,这里仍拥有着数量颇多的戏曲舞台、戏曲砖雕、戏曲壁画等戏曲文物,向人们诉说着戏曲故里往日的那一份热闹与繁盛。
近现代史之永济部分则讲述了永济近现代涌现出的众多革命志士,他们有的返乡闹革命,有的弃笔从戎投身革命洪流,有的成为英勇不屈的烈士,有的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领导者,他们为永济和全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革命先驱张士秀,抗日名将杨振邦等。
今日永济 追寻荣光
厚重的历史离不开生动的讲解,永济博物馆讲解部负责人杨凯在这里工作9年,于一次次讲解中将永济的历史文化深刻于心。“永济博物馆开馆至今,我们根据游客群体划分确定讲解方式。针对3岁至10岁的孩子们,我们会采用形象化讲解,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面对专家团体时,不仅仅是讲解历史,倾听也成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讲解知识;面对大众团体,对厚重历史的讲解要追求生动活泼……”杨凯说。
“今年年初,因‘水上列车’的意外爆火,永济博物馆也迎来了人流高峰。”杨凯介绍自今年以来,节假日期间的讲解工作明显增多,“元旦、春节、清明期间,讲解部全员都时刻在作准备,一天讲满6场很正常。”面对工作量的激增,永济博物馆工作人员更觉责任重大,博物馆打通了游人了解永济历史的渠道,为宣传永济文旅推介再添动能。
事实上,永济博物馆所做的还不仅如此。“如果游客乘坐‘水上列车’前往永济,一出火车站就可以看到我们设置的展板。在现场,我们为游客免费发放宣传册、派发文创产品。宣传册上,博物馆的精华尽陈纸上,志愿者们一遍遍为游客讲解前往博物馆的方式,孩童们领到文创书签激动地与伙伴们比对上面的文物。”永济博物馆副馆长杨毅璞说。
无疑,这样“接地气”的宣传是精准的,也是高效的。“水上列车”爆火后,永济博物馆每日游客达270人次,相较于之前每日30人至50人的客流量,这样的增长可喜可贺;2024年春节期间每日客流量超300人次,远远超越往年同时期60人至70人的数据。
如何用有限的经费完成高品质的临展工作?这座地方博物馆,给出了一种解题思路。
来到永济市舜都大道8号,在永济人民剧院北侧,就可以看到永济博物馆历史文化展的入口。入口边,摆放着最新的临展宣传——“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图片展”,展览地点位于永济博物馆二展大厅,展览时间从4月1日始持续至4月30日。
“这一临展通过图片,向往来游客展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让大众了解考古学,更加珍视文物重视文化。”杨毅璞说。
来到二展大厅,还有一处计划撤下的“普救寺历史文化展”,普救寺的文物放置在长廊,配以图文详解,将普救寺的沧桑展示出来。“这个临展,是一次针对永济当地历史文化的细化展览,许多文物是第一次走出普救寺,来到大众眼前。”杨毅璞介绍,比如说直接记载《西厢记》故事的金代诗碣“普救寺莺莺故居”诗碣,这些文物遗迹、遗存的发掘出土,不仅说明了普救寺是历代修葺的皇家寺院,又印证了《西厢记》故事发生于此,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亦为千年古刹新生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不忘使命 步履不停
在永济博物馆的一张圆桌上,摆放着两本“活动日志”,分别来自两所小学,记录着孩子们游历永济博物馆的真实感受。“一下汽车,一座气派的建筑呈现在眼前……最让我好奇的是饕餮纹圈足铜罍……”稚嫩真诚的文字记录在稿纸上,这是孩童与历史文化的照面,也是博物馆发挥自身功能的生动写照。
永济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积极推进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凸显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永济博物馆通过充分发挥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和第二课堂教育阵地作用,与多所中小学达成“馆校合作”意向,开展“送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热爱历史文化的种子,进一步坚定学生们的文化自信。自开馆以来,已连续举办8届“暑期小小讲解员”活动,通过活动让中小学生了解永济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每位小小讲解员志愿者最终也成为家乡文化的传播者,在实践活动中学到历史文化知识,既服务了社会,又提升了自身。
2023年5月18日,永济博物馆开展“5·18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在永济人民剧院前广场举办宣传活动,并通过文博知识趣味问答的形式,为群众送上精美的文物知识书签;举办“博物馆之美——博物馆文化专题展览”,向观众展示各特色类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开展“移动展览进校园、博物馆送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馆校合作”的方式,积极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之后,永济博物馆还将通过多样化宣传方式,吸引更多民众参观博物馆,参与博物馆活动。比如,向进馆观众免费发放各种宣传资料,便于大家直观了解馆内展陈;设计制作博物馆套装文创书签,向观众免费多轮次发放,吸引游客多次入馆参观。永济博物馆还开通了同名微信公众号,以公众号为媒介向观众宣传本馆藏品、展览、活动以及相关历史文博知识。
图片均由永济博物馆提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