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5-17 20:39:06

门前一丛马兰花 梁柱 散文

在我家的门前长着一丛马兰花,每年春夏之交,那颀长叶片在绿丛之中抽薹开花,花色绚丽,鲜艳夺目。看着这丛马兰花,我想起很多往事。

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广播电视局工作时,一次和盐湖区博物馆原馆长霍子江闲聊,他说他曾经画过一幅《蚂蚱蟋蟀兰》的画,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破例得了一百零五分,还被拿去展览。画中的兰就是马兰花,村里人叫它马蔺,过去田埂地头常有种植,不知现在哪里有,他想给博物馆栽上一两丛,增加一点乡土气息。我说我星期天回家,途经乔安庄时好像在路边见过马兰,待我再回家时给挖上几株。然而事与愿违,我再回家路过乔安庄时,始终没能找见马兰的踪迹。直到2010年的一天,我去妹妹家,在高头村的路边发现了马兰,许是因为正在修路,那里的马兰看起来有些枯黄,可我还是挖了两株。此时霍馆长已经谢世,我已退休,博物馆也从关王庙搬迁到舜帝陵附近,我便把它带回来栽植在自家大门边。

马兰,我对它并不陌生。小时候家里买的粽子大都是用马兰叶子捆绑的,不但能吃到枣与糯米的甜香,还能嗅到马兰的清香。还有父亲那辈人种植烟草时,都是用马兰叶子将成熟的烟叶缠起来,挂在屋檐下晾干的,只是后来不多见了。我栽植的那两株马兰恢复得很快,没过几天叶片就变得扁平颀长、翠绿柔软,当年开花,花色紫兰、淡雅美观。第二年就分蘖发展为一丛,叶片绿得滴翠,花儿美丽芬芳。

看着门边的马兰花,我思绪万千,首先想到了老馆长霍子江。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四十余年的工作中始终兢兢业业,用绘画、剪纸和摄影等宣传党的政策,歌颂党的事业,后来担任盐湖区博物馆首任馆长,为盐湖区的文物保护事业作出了贡献。作家乔迈曾在他的报告文学《失去了,永不再有》中记录了霍馆长的事迹,以朴实的手法、犀利的笔锋,详实地记述了霍馆长保护文物的动人故事,赞美他“仰不愧于先辈,俯不怍于后人”,是运城文物古迹的“守护神”。霍子江仿佛一棵马兰花,扎根基层,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用他那挺立的身姿,装点着社会主义的绚烂春光。怪不得他那么喜爱马兰花,而我慷慨承诺却未能兑现,不免遗憾。

看着门边的马兰花,又仿佛看见邓稼先北京住宅的客厅里摆着的那盆马兰花。那是参加核试验任务的同志特意从罗布泊带给邓稼先的。马兰花已经干枯,曾经浓绿的叶片苍白得几乎透明。它像邓稼先那样,把生命和颜色献给了时光,但却依然保持着挺立的身姿。

是啊!一个人靠脊梁才能挺立,一个国家也得靠“钢铁脊梁”才能挺立。在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中,满头银发的邓稼先饱含热泪与他的同事、亲人和挚友话别:“如果再来一次的话,我还愿意做中国西部戈壁滩上那一朵小小的马兰花!用我全部的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间的光芒,用它照亮这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用它照亮这民族用血与火浇铸的国家,还有永不停息的强国梦想!”

看着门边的马兰花,我一边查阅资料一边思考:马兰常生于荒地、路旁、山坡,尤其盐碱化草场上生长较多。在中国西北部的罗布泊无人区,其他植被都不易生长,而马兰花却能零散分布着,充分显现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在罗布泊强干旱、风沙疾暴的千年无人区,马兰花在这里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的它代表着生机盎然、坚忍顽强和温馨浪漫。

马兰花叶子色泽青绿,花朵淡雅美丽,花期长达50天以上,散发着淡淡清香。同时,马兰耐践踏,经历践踏后无须培育即可自我恢复,在种植中基本不需要日常养护,节约了水肥和管理投入;植株高矮适中,叶多而直立生长,具有较强的吸尘、减噪、降温等作用,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入土深度可达一米以上,须根稠密,具有很强的缚土和保水能力,对河湖堤岸具有固土护坡、调节湿度、净化环境分作用,是城市绿化美化的理想植物。因此,我们如果能在城市开放绿地、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及新开发的“七彩盐湖景区”“盐湖生态湿地公园”等景区大量栽植马兰,将成为运城盐湖的一大景观,既能起到护岸护路的作用,也能产生非常好的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

但愿马兰花开,装点河东大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门前一丛马兰花 梁柱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