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城市水源地白沙河水库
白沙河水库全景
入夏以来,伴随着持续的高温天气,中心城区的用水需求不断攀升,给相关供水单位的生产调度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压力。用水需求增加,水源地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水源地水资源充足,相关供水单位才能足量保障市民需求。
夏县白沙河水库是中心城区水源地之一。高温天气用水量增加时,城市水源是否有保障?相关用水单位如何科学调度水资源?又如何守护水源地安全?6月26日,记者跟随运城首创水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一起走进该水源地。
科学调度 保障用水需求
谈及城市水源地,运城首创水务有限公司水源管理部经理兼白沙河水库管理站站长董晋红说,中心城区的水源地没有主水,都是客水,需从周边长距离引水。目前,该公司有永济蒲州和夏县白沙河水库两个取水地及安邑水库备用水源。
白沙河水库是运城最早的水源地。该水库位于夏县城东南2公里处,拦蓄白沙河水和经隧洞引来的泗交河水,是一座集防汛、供水、灌溉于一体的小(1)型水库,为引泗济运工程的一部分,也是运城市供水工程的骨干水源之一,库容量为212.76万立方米。
高温天气,城市用水量攀升,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坚守一线的供水人。据介绍,受高温天气影响,今年比去年高峰期的用水量更大。今年夏季高峰期,同蒲铁路以南城区需水量平均约5.45万吨/天,近日以来,数6月13日的用水量最多,日用水量达到5.9632万吨,已接近该公司的整个设计库容量——6万吨。
指着眼前的白沙河水源地,董晋红向记者介绍:“这里的水由地表径流和雨水汇集而成,还有周边沟岔来水补充,受气候和季节影响大。外加近期降雨量较少,随着用水量增加,水库的蓄水量也在下降。”
为保障市民正常用水,根据今夏高峰供水预测情况,该公司总结往年生产运行经验,优化调整高峰供水调度方案,对各路原水进行合理调度。目前,两个水源地都已启用。其中,永济水源地每日可提供约4.4万吨水,占比80%,夏县水源地每日可提供超1.5万吨水,占比20%。“永济、夏县的两个水源地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有合理调度两地水资源,才能满足市民的用水需求。”董晋红说。
水源安全 时时抓在手上
董晋红说,白沙河水库位于夏县城区之上,高差近46米。因此,水库的相关安全管理极为重要。
步入水库管理站内,值班人员的桌子上摆着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手册,上面白沙河水库大坝工程管理范围及划界确权、大坝安全鉴定等信息一应俱全,墙上当日值班员工、值班电话、防汛电话等清晰明了,工作桌上还摆放了电话、收音扩音机等工具。同时,站内还配备了50千瓦的应急电源,泄洪闸室内配备了救生艇,便于在有突发情况时立即开展应急救灾工作。
管理站副站长朱根源介绍,白沙河水库的放水闸、起地机等设备都实行自动化管理。期间,为防止水污染,水库安装了451片防护网,并划分出不同责任片区,分片到人,组织4班工作人员加强对水源保护区周边的巡检。同时,监控摄像头覆盖水库全部区域。
“偶尔在双休日会有一些小孩玩水、钓鱼等不文明行为,容易污染水质。一方面,我们在水库周边张贴了警示标语,设置展板,提示大家共同保护水源安全,”董晋红称,“另一方面,公司联合运城市生态环境局夏县分局、夏县水利局,以及瑶峰镇镇政府、樊家峪村成立了联合小组,加强管理,确保水质安全。”
参观期间,董晋红的手机不时响起,打开手机的微信群,他向记者介绍:“这是我自己创建的微信群,成员有我市永济、夏县、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区的供水、供气、供电各个部门的人,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确保信息畅通,更高效地做好服务工作,比如今天哪里施工,需要联系哪个部门……经过3年,这个群里如今已有471人。”
呼吁市民 提升节水意识
白沙河水库和安邑水厂高差118米,因此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重力流供水。通过过水洞、暗渠和全封闭管道,穿越23公里,这里的水被输送到安邑水厂,经过水质监测和治理,确保综合水质合格率100%后,再输送到千家万户。通过此次参观,记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水资源的宝贵。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市水资源总量13.34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仅为8.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82立方米,不及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00立方米的七分之一、全省人均量597立方米的二分之一。我市水资源极度匮乏,这是不可忽视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提高用水效率和节水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从强化计划用水管理、推动节水型单位(企业、小区)创建、提高用水效率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和管网建设,助推城市节水工作。
运城首创水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水资源节约利用方面,该公司运营了城东污水处理厂、城西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经过各处理厂的层层工序后,有些生活污水变身为中水,有些则转化为再生水,更大程度发挥再生水的功能,缓解用水压力,让水资源利用节约增效。
节水,不仅需要相关部门付出努力,更离不开大家共同的节水意识。市民在生活中点滴的用水习惯差异,也会导致很大的用水量差异。因此,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此呼吁广大市民:提升节水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共同为创建节水型社会出力。
□记者 祁克宁 赵雪 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