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7-23 18:16:38

母亲的芭蕉扇 席腾华 散文


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扇、空调,可是,让我难忘的就是母亲用过的那把芭蕉扇。可以说母亲手中的这把芭蕉扇,就是为我和两个妹妹准备的。

母亲用过的是一把用了一年又一年的芭蕉扇,扇子柄已经被她那长满老茧的手磨得油光发亮,扇面四周沿着的布条已经被母亲换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就是扇面上破了的洞都被母亲用两
块布在正反两面给缝着补上了。

芭蕉扇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乡村最普遍的纳凉器具,只要进入夏日,它很自然地介入进庄户人家的生活。母亲将手中的芭蕉扇一摇,微风轻送;它在母亲的手中一俯一仰好似很有
节奏的律动,呵护之情涌动着母爱的深情。

我生长在新中国,没有亲眼见过贵人手中的折扇。可我知道:折扇儒雅排场,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在公子王孙的手中,能演绎出丰满的传奇故事和峰回路转的戏文;小小的彩色团扇
在豪门贵妇的手中,有玲珑千金之阁,闭月羞花,掩映成趣,是一阕衣香月朗的花间词;唯有芭蕉扇,拿在粗襟大袄的婆娘之手,风风火火地行走着,它能演绎出母爱和民间的烟火
味,是饱尝柴米油盐酱醋茶,阅尽酸甜苦辣咸的农人生活。

芭蕉扇由芭蕉叶做成,是草扇。它取自于大自然,朴实无华,简单、廉价、实用,特像手拿芭蕉扇的农民。它的扇体直接截取于一枚芭蕉叶,可它却藏着季节的口令,是情感的余韵,
扇面不书一字,不染一色,不勾一花一叶,很有时代风俗,是摇曳的草本,是一面很有乡土色彩缤纷的乡土画卷。

如今,用我的话说,那个年代,芭蕉扇就是庄稼人的母亲,它曾如人生的宝物一样饱含鲜润的梦,一旦拿在老百姓的手中,就像女儿一样嫁给了性情酷烈的夏天,它对待炎热最有办
法,它薄而密致的扇面总是携带着一腔饱满的凉风,进入了民间和老百姓一起过起了朴实的乡村生活。它每天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乐中走动,在酱醋油盐的腌渍间走动,在耄耋的老人与
他的儿女间走动。它驱赶蚊蝇,解汗消暑,扇风助火。有它在,暑热中有了凉风,灶膛里的火旺了,烟散了,饭熟了,百姓的日子也就亮堂了。

芭蕉扇熟谙于乡村的生活节奏,它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夏日里呵护着乡村百姓,伴随着老人。可以说那些拿惯了芭蕉扇的手,一离开它就觉得空落落的,只要不紧不慢地摇着,就能
让岁月起一点凉风和温情。夏日里它伴随着农人仰望着田野里猛长得庄稼,是农人一天最惬意的心情。

芭蕉扇是老百姓生活时光里的母亲,如今它已经老去,可它却永远牵动着我们最甜蜜的记忆;回望我们的童年,母亲手中的芭蕉扇确演绎着百姓生活太多成长的疼痛;炎热的夏天,当
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杏树下的石桌边吃饭,母亲总是用她手中的扇子将我碗里的粥饭扇凉,尽管粥饭已经凉透,可我的脑门上总有细密的汗珠,她不吃饭也要不紧不慢地摇着那把芭
蕉扇给我扇凉,直到我完全将碗里的粥饭吃完,跑出去玩了,她才放下芭蕉扇吃饭。

乡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夏天是摇着芭蕉扇的夏天,傍晚的村头,巷尾,树荫下都会聚集着坐草墩的老人和绕膝嬉戏的孩童,几乎他们的手中都离不开芭蕉扇。那个慢时代,就是芭蕉
扇的时代。小时候的我特别的爱动,当我和小伙伴们跑累了就会凑到母亲跟前。母亲看着我,跑得满身大汗,来到她的身边,她立马用拿在手中的汗巾为我擦掉额头上的汗珠,然后用
手中的芭蕉扇为我扇凉,一阵阵凉风送来,舒服至极。有时候我会睡在母亲的怀里,是母亲手中的芭蕉扇呵护着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母亲用的芭蕉扇,扇面大,风力足,拿着也轻快。炎热的夏天,每当母亲从地里劳作回家,满脸的汗水,加上一身的热汗,她首先拿起大芭蕉扇猛扇一气,就会将太阳光留在他身上的
热气一股脑儿地扇走。无论春夏秋冬,母亲的大芭蕉扇还经常用来扇火,特别是遇到阴雨天气,灶膛里的柴草潮湿,灶间窝回的烟气特别的呛人,母亲手握大芭蕉扇,拉开架势抡起
来,用芭蕉扇将烟气往灶口里扇,逼着烟气走回烟囱里。

岁月里的老芭蕉扇,似我们旧年的记忆一样带着满身的尘埃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摇着芭蕉扇的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她老人家像老芭蕉扇一样,一辈子简单地重复着生活,把
自己年轻的生命汁液一点点耗干。如今已经步入老年的我,厌倦了风扇和空调,越来越渴望生活中能有一把新的芭蕉扇来稳一下节奏。夏日里,拿在我的手中,摇起来,让它和我一
起,再来一次新的图腾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母亲的芭蕉扇 席腾华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