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故里情》_散文_王殿民写河东
<div align="center"></div>作者:王殿民,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运城市委原常委、常务副市长、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原一级巡视员
<div><br></div><div>每每回到河津,总是别有一番特殊的情感滋味在心头,确实感受到一种乡土亲情长。特别是来到史圣司马迁故里——阳村街道西辛封村,和百名学者集聚一堂,追寻先贤遗迹,缅怀史圣功德,文化襟怀油然而生,思古幽情瞬间而发。
</div><div><br></div><div>近日,我和李安纲教授到南京夫子庙,刚进去就看到有八位弟子塑像,我想着里面肯定有我们的先贤卜子夏。可一个个辨认后,没有找到,蓦然心生遗憾。但我不放弃,认定卜子夏是孔门高徒,岂能不居陈列位置?便离开同行团队,独自跑前转后,寻找我心中的偶像,最终在夫子庙学宫旁找到独立一厢的卜子夏塑像。看到“老乡”,我心头一热,肃然起敬。我整衣拱手,虔诚地与这位2500年前的圣贤对话:尊敬的卜老先生,我是古龙门今河津人,今天来这里专门拜望您。您西河设教、有教无类,治学有方、兴文有道,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明天回去,将要在清明节前,于您曾经设教的地方祭拜中华史圣司马迁和您老人家,愿您英灵常在,文脉长存!我们将传承您的智慧,弘扬您的思想,教化启迪龙门后人。
</div><div><br></div><div>除了卜子夏独尊塑像,我们还在学宫大堂惊奇地发现陈列着一块“河津县学”的牌子,虽时空遥远,但我犹觉亲切骄傲。我问整个夫子庙为啥只有这么一块牌子?李教授跟我解释,当时国家对各地都有要求设立,但是这里只见到一个“河津县学”,足以证明河津自古以来,尊师重教,英才辈出,源远流长。
</div><div><br></div><div>我们还看到两件陈列的文物,一件是“龙门初步”的一块牌匾,一件是“踊跃以超龙门”的一把戒尺。让我深感古代河津圣贤崇德尚文,卓然不群,才使得今日古耿胜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div><div><br></div><div>高山仰止,光前裕后!我更加自信,更加珍爱河津这块宝地。
</div><div><br></div><div>文化是植入骨髓、铸进灵魂中的信仰自觉,人类的文化和信仰结伴而行。文化形成了信仰,信仰丰实了文化。当今世界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思想文化的引导和科学文化的推动。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仓廪实而知礼节”。此次开展学者访贤活动是一个承接“地利”的文脉烘托。学者之所以到这里来,是因为这里承载着千年文脉给养,拥有着古今灵宝地气。因为司马迁是从这里走出,一部史记3000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确实有潜力可挖掘、渊源可探求。开展学者访贤活动,也是一个承接地利、连通古今文化的精神烘托。阳村这块热土,有司马迁、卜子夏、高禖庙、皮氏城遗址等,处处是景点,到处有典故;抓一把泥土都是故事,走一段路程都见文化。这种古今辉映、蕴含丰实的圣地情景,增添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div><div><br></div><div>司马迁是哪里人?黄河龙门两岸的河津与韩城对此争而不休。河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任罗乐和他的团队多少年来搜集整理探讨研究,从人证、物证、碑证、文献证等方面为司马迁是河津人提供了详细而有力的佐证。既然认定是自己的先祖,我们就不必再去争辩。首先是明确史实不争论。争辩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不争辩显现的是雅量、是胸怀、是自信和大度。其次是美美与共求大同。我们也不能因为认知的不同就反对别人对司马迁先祖的祭拜、崇敬和信仰。合羹之美,在于合异。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没有海纳百川、见贤思齐的品学修行,就没有承接贤祖、弘扬大道的厚载实力。面对司马迁的河东河西史实,我们要尊重他说,依据史说,自圆其说,让后人评说。
</div><div><br></div><div>恭迎祖魂,润泽龙门。《史记》的价值、司马迁的光辉,不仅要在辛封村闪烁,而且要照耀龙门、河津、山西、中国,乃至全世界。司马迁光明坦荡的浩然正气,忍辱负重的高风亮节,发愤著史的雄才大智,淡泊名利的伟大精神,才是智慧的河津人应该千百呵护的无价之宝、底蕴风骨,应该精诚守住的一张靓丽名片,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目前,阳村街道办事处和西辛封村,对司马迁坟已经修整,规划已经绘制,目标已经明确。慎终追远,祭祀绵长,司马迁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的。
</div><div><br></div><div>传承文脉,化育后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绚烂多彩的文化,古老的文明不断焕发着蓬勃崭新的生机。纪念司马迁,不仅仅是一种祭祀形式,而是要用这种文脉化育后世,浸润今人。让这种伦理观念直达人的心灵,为文化自信注入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div><div><br></div><div>创新载体、丰盛活动。作为司马迁的故里乡党,要赓续历史文脉,绽放“史圣”华彩,就必须培植载体、尊古兴今,创建优越载体和大型场所,以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塑像、扩路、建馆、立碑、完善广场的事情办好了,老人散步,儿童游戏,学者诵读,置身其中,都能心中常有明镜照,眼前总见史圣颜。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影响,久而久之,“史圣”精神就潜移默化到人们的灵魂深处。
</div><div><br></div><div>河津是一方热土,龙门是一道风景,阳村是一块宝地,史圣是一尊大神。氤氲正当时,好风凭借力。河津的文人雅士,凭着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妙笔华章,来咏歌新时代,畅想新未来。</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