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褚村太平木鼓:亟待抢救恢复的特色文化遗产_黄立会讲运城
太平鼓是以鼓为道具的秧歌舞蹈,击打太平鼓是其主要的表演手段。与别处的太平鼓大不相同的是,卫褚村的太平鼓全是木板制作,因而叫太平木鼓。鼓面呈圆形或方形,鼓框下接有木柄,鼓槌是竹棍做的,头上装有塑料管,击打时既不伤鼓面声音又绵润不燥。
伴奏的乐器有板胡、二胡、鼓、锣、唢呐等,同时还有伴唱。
伴唱中有一名主唱,伴唱的歌曲有“四季歌”“十二月歌”等曲目,也有唱花、唱草、唱古代圣贤,唱衣食住行、唱岁时风俗的。
表演套路上,有斗鸡、串花琵琶、大圆鼓、绕八字、两头忙、扎花篱笆、卧娃娃等几十套动作,十分滑稽幽默。
鼓点也比较丰富,有《大扇鼓》《小扇鼓》《追鼓》《圆鼓》等。
表演时,十多名表演者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在众多演员和乐器的伴奏下十分悦耳动听。一般是打一遍鼓,唱一段词,表演一组动作。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舞,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达到鼓和舞的和谐统一,形成圆润多变的音响效果。
卫褚村太平木鼓的来源已无从考证。
据村上的老人回忆,最早见到表演太平木鼓的是1947年,当时解放军正在攻打运城,卫褚村民一边忙着支前一边排练节目准备欢庆胜利,还编写了风趣幽默的歌词:“运城好比母鸡窝,地主恶霸都往进躲。解放军若把城攻破,消灭蒋匪十万多……”1947年底庆祝运城解放时,卫褚村的太平木鼓还进城参加过表演。
近年来,卫褚村年近八旬老艺人张春生极力想把这一优秀别致的传统文化节目恢复起来,通过老年人口口相传,已将这一节目的曲谱挖掘出来,经过整理改编,形成了新的曲调;他自己找来木料锯、刨、推、粘,在家辛苦一个多月,制作出 16 个八角形的太平木鼓,还请人编写了新的鼓词。但是由于这一文化产业耗资过大,缺少文艺人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难以组织,故被搁浅至今。
笔者在此替老人呼吁,希望市、区文化部门加以重视,支持张春生老人将这一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恢复起来,这对发展我市文旅事业、建设文化强市都是大有裨益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