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8-29 11:49:25

“汾阴古道”——祭祀后土,趟出的那条古老的道路_孙宏恩讲运城

汾阴古道(二)

说起汾阴古道,最早的传说是轩辕黄帝打败蚩尤后到脽上祭祀后土,趟出的那条古老的道路。

到春秋时期晋国遭遇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奔狄,走的也是那条路,“婆儿村”“浪池饮马”就是那时候留下的传说故事。

有文字记载的汾阴古道还要追溯到春秋末年,在商业兴起之初的漫长岁月里,只是贵族才能享受贸易的特权。猗顿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垄断现象,猗顿原本是鲁国的读书人,定居汾阴的猗氏后,开始涉足商海,他虚心向陶朱公范蠡请教,从此开启了他的畜牧业生涯。他辛勤经营,畜牧规模日渐扩大,积累了雄厚的资本,继而转型经营安邑盐池,为了畅通盐路,猗顿组织力量筑路,整修拓展后的汾阴古道成为猗顿主持修建的四条重要的盐道之一。他的敢想敢干、急公好义成为盐运史上的佳话,也成就了他“布衣商圣”的地位。猗顿的千古高风影响深远。

到了大一统的时代,为了便于政令的颁发,也为了进一步扩大盐运,落实“车同轨”政策,秦王朝组织力量修建车马大道,其中就有汾阴道。至汉,《资治通鉴·汉纪》记载,汉武帝刘彻祭祀后土祠,尔后沿此道巡视河东。他济汾河、发棹歌,极尽欢娱,但贵为帝王君临天下的他也逃不脱“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忧伤,那首《秋风辞》给黄河、给汾阴古道增添了无尽的诗意。据说,当年汉武帝的车驾路过一个小村庄,看到这里的黄河水竟然向西流去,于是给这个村庄赐名“回龙村”,像这样的小故事,在回龙村及周边村落还有许多。武帝曾经七次巡幸汾阴祭祀后土,祈求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终于感动上苍,在汾水中得到一尊象征皇权的宝鼎,那一年汉武帝改年号为元鼎元年。历史上还有一位与汾阴有着不解之缘的帝王,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在位期间,也在黄河中得到了宝鼎,之后,他把汾阴县更名为宝鼎县作为纪念。皇帝的銮驾在历史的烟尘中远去,汾阴古道却记下了那曾经的辉煌。

后世历朝不断扩建修缮,史载,汾阴古道属于铺递道,铺递道比起大驿道,就像我们今天的二级路区别于高速路一样,其间的铺舍,比起驿道上的驿站,规模相对小些,设备也相对简陋些。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就再现了气势恢弘的官道景象,铺递道也属官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汾阴古道”——祭祀后土,趟出的那条古老的道路_孙宏恩讲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