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9-16 16:24:27

郭松民:“反奋斗”, 从郭帆导演的一个发现谈起

    01

  —

  日前,“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拍摄《流浪地球3》,他们大概调研了1000多个孩子。结果有了一个令他感到惊讶的发现。

  郭帆说:

  “普遍的状态是反奋斗,我不想听你鸡汤了。日本在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出现过类似的情绪,就是我不要奋斗,但是我还得有钱。这是非常矛盾的。关于这件事我们能做什么,我现在也不太清楚能否做好。但是我们第三集(流浪地球)其实在想去找到一种方式,不通过鸡汤式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反奋斗”是一个好词,本质上说,这是“躺平”另一种表述,并且,不仅是消极地躺下,还包括对所有要他们站起来的说教的反感与厌恶。

  励志,再也励不动了。

  究竟应该如何解读郭帆导演发现的“反奋斗”现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看,出现“反奋斗”的精神状态,意味着“孩子们”面对的是一个阶层已经高度固化,无法实现跨越的社会现实。

  这种高度固化的阶层,虽然还不能简单地说就是种姓制,但实际上亦相去不远。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婆罗门(高种姓)家庭,那么,你不需要奋斗,一切都会放在银质的盘子里端到你面前;如果你出生于首陀罗(低种姓)家庭,那对不起,无论你怎样奋斗,都将渡过苦逼的一生。

  当然,这种种姓制,不是靠法律来维持的,而是通过一整套精致、繁复并且从形式上来说非常“公平”的安排来实现的——包括不同的教育资源、不同的人脉关系、单向透明的信息等等。

  对“低种姓”的人来说,更高的阶层就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也没有门卫看门,但你就是跨不过去。

  02

  —

  “孩子们”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选择“躺平/反奋斗”,其实是一种理性选择,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既然奋斗也无法实现阶层跨越,那还不如不奋斗,这样一来,至少不用继续支付“奋斗成本”,等于及时止损;

  第二,“孩子们”本能地意识到,奋斗,不仅不会实现阶层跨越,并且奋斗的大部分成果,还将落入“婆罗门”囊中。



  正如那些被“算法”锁定的外卖小哥,无论怎样努力,风雨兼程,都不可能变成富人,大部分收益,永远归平台所有,并且平台越发财,小哥和平台博弈的条件就越不利。

  这一状况,其实早已被马克思所预言。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就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

  “反奋斗”的现象不是从来都有的。实际上,在八十年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奋斗就会有收获”的说法反而被社会大众所认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前史”有关,尤其是和毛主席晚年的努力有关。

  毛主席晚年,通过史无前例的艰辛努力,摧毁了将要形成的利益集团,也抑制了可能发育的利益集团,在他去世时,留下了一个空前平等,甚至过分平等的社会。



  这意味着,当改革春风开始吹起的时候,中国人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垄断性利益集团的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均等的时刻——八十年代的乐观主义气氛与对个人奋斗的推崇,说到底,与这种社会状态有关。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说,近三、四十年,起自草根的成功者,也都享受了毛泽东时代的恩泽。

郭松民 · 2024-09-16 ·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从郭帆导演的一个发现谈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郭松民:“反奋斗”, 从郭帆导演的一个发现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