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9-27 10:34:39

司空图归隐于中条山最上层_陈大新


运城南山生态体育公园中的司空图雕像

晚唐诗人司空图晚年身心俱疲地回到家乡,归隐于中条山的王官谷,留下了一首《退栖》:“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燕昭不是空怜马,支遁何妨亦爱鹰。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这首七律充满了诗人对平生往事的感慨,倾诉了一种倦鸟归林似的心情。“宦游萧索”概括了诗人在官场无所作为的经历,这里却归结为自己的“无能”,实为沉痛之语,在倾轧昏暗的仕途上,诗人虽欲有为,又何能为呢?带着万般的无奈,只有选择退栖,干脆回乡“移住中条最上层”了。山野的开阔,退隐的幽静,可以让他暂离尘世的纷扰,回顾一下今生的得失。“得剑”“亡书”皆有故事,据《唐才子传》载:司空图“初以风雨夜得古宝剑,惨淡精灵,尝佩出入。性苦吟,举笔缘兴,几千万篇”。诗人得剑后十分珍爱,又好抚琴,琴剑常置左右。他的《即事九首》中有句:“匣涩休看剑,窗明复上琴。”司空图写诗甚勤,著作极丰,退栖后在家整理诗稿,发现因辗转避乱,文字残缺亡佚甚多,故有“亡书”之叹。“燕昭”“支遁”各有所指,战国时燕昭王招纳贤才,在易水边筑黄金台。晚唐时,王朝本已衰落,又有黄巢起事,雪上加霜。此时的朝廷,纲纪已坏,各地群雄并起,烽火不断。唐昭宗在这种形势下召司空图为兵部侍郎,司空图自知无力回天,称足疾力辞,最后选择了还山。“支遁”为东晋高僧,爱鹰,相传支遁养鹰,但不放飞使用,只是观其神骏。这一联是以燕昭王比昭宗,自比支遁,昭宗是有招贤之意,自己却只有退栖之心了。最后诗人以解脱的心情,调侃自己终于可以“致身绳检外”,不用过那种成天战战兢兢的日子了。

司空图,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幼时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以品德高尚著称,是晚唐一位重要的诗人。唐懿宗咸通十年进士,从光禄寺主簿,历官至中书舍人。在司空图的仕途中,有两个人对他非常重要,一位是王凝,他是司空图的主考官。有人讥司空图登第是空占一名额,称他为“司空徒”,王凝知道后在宴会全体登第的进士面前宣称,今年榜贴,全为司空图一人而已。从此司空图声名大振。王凝因不受请托,得罪权贵,出为地方官,召司空图到府中,时朝廷任司空图为殿中侍御史,但当时王凝正病重,司空图不忍离去,误了期限,被降级改任为光禄寺主簿。另一位是卢携,乾符六年,卢携罢相,因欣赏司空图人品,与他同游,曾于司空图家中作题壁诗:“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未可叹途穷。”后来卢携还朝,路经陕帅卢渥处,说:“司空御史,高士也,公其厚之。”卢渥听后奏表司空图为自己帅府宾佐。

黄巢事起,天下纷乱,司空图在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庐,于是退隐其间。他又新建了几处堂室亭台,将国朝有至行清节及文学杰出的人物的画像挂于壁上,配以赞文,其中有房玄龄、李靖、魏徵、李白、王凝等。名一亭为“休休亭”,意思是自己无才宜休,无分宜休,老了宜休。

天祐四年,哀帝逊位,被安置于曹州,唐亡。翌年,哀帝被害,年仅十七岁。司空图得到消息,扼腕不食,到月底忧愤而卒。

司空图有“晚唐完人”之誉,唐末盗贼蜂起,世道极乱,而为盗者却敬司空图为人,独不入王官谷,可谓“盗亦有道”,河中人士躲入谷中避祸,幸免者甚多。

作为晚唐大诗人,司空图讲究“诗味”,认为作文难,作诗更难,只有能辨味者,方可以言诗。他对本朝诗人有总结性的评价,推崇的诗人有王昌龄、李白、杜甫、王维、韦应物等,而他自己的旨趣更倾向于王维和韦应物。

(《联谊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司空图归隐于中条山最上层_陈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