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9-30 16:21:46

来自大汉的一束光——狩猎纹高柄灯_运城博物馆


光,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和维系生命的能量来源,人天生便对光有着向往。对先民来说,没有光的夜晚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光明。

楚辞中“兰膏明烛,华容备些”是关于烛火使用的最早记录,华美的灯盏错落高低,带兰香的明烛照亮了那个黑夜。从“天火”到人工取火,从烛火到灯火,先民发现了火,发明了灯,照亮了历史。

关于灯的出现,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大约出现于春秋”,也有人认为“至迟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而汉代的灯,是什么样的呢?

每次走进运城博物馆,狩猎纹高炳灯就立在展台一隅,身形纤细,似一位婀娜秀气的少女,迎接着人们的注视。这个来自汉代的青铜灯有着喇叭形的底座,椭圆形的柱身,直口的灯盘,半圆形的遮风罩,罩上下饰狩猎纹,中间则饰宴饮纹。她内心的温暖烛火,点燃过汉代河东的黑夜,映照出河东人的美丽憧憬。

据相关学者考证,青铜灯的前身是陶豆,陶豆类似于高脚杯,是古时盛放零食的器皿。小的陶豆盛点植物油,埋一枚灯芯,就是一盏灯。青铜灯多半是半面开口的,开口的一边方便照明,遮住的一边则可以防风;承盘底部还有三个尖锥,用来固定动物油脂。整个器物的设计既实用又美观,可见当时匠人之用心,将寻求光亮这寻常的需求创造出别样的精致。

读书、沐浴、宴饮、夜行……生活的各个场合,都缺不了灯。每个歌舞升平、饮酒作乐的夜里少不了一盏应景灯的装点,每一位儒生苦读的夜里也少不了一盏灯的陪伴。古人因“鸣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煎”而将灯烛的燃烧奉献提升到了精神自勉的层面,而今天的我们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颂扬那些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们。

狩猎纹作为一种传统纹饰,起源于先民的狩猎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狩猎纹多为符号化图案,起着装饰性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也已出现以狩猎为主题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以后的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狩猎纹的应用则更加广泛,不仅出现在青铜器上,还出现在陶壶、漆器等生活用品上。汉代时,狩猎文化非常盛行,上至王孙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狩猎活动。史料记载,汉文帝与朝廷官吏常“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狩猎纹成为汉代器物的重要装饰题材之一。运城博物馆的狩猎纹高柄灯正是河东地区这一时期狩猎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其精美的工艺和生动的纹饰展示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当时人们对狩猎文化的热爱。

东周时期,狩猎纹出现在青铜器上,表现内容多为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多种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唐代的狩猎纹铜镜则反映了当时以狩猎为乐的社会风尚。而这些不同朝代的狩猎纹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狩猎文化的丰富内涵。

记者在运城博物馆查阅资料得知,青铜器是红铜与其他金属锡、镍、铅的合金,因铜锈呈青绿色而得名。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青铜器最为精美,春秋晚期至战国也有显著的艺术成就。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器具逐渐减少,秦汉以后青铜器逐渐从主角的位置上被推了下来,但铜镜、铜钱、铜造像等少量铜制品一直沿用到了清末。铜是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的金属。近年来,中条山一带发现了多处商周采矿遗址,其中出土的各式铜器集中展示了河东青铜艺术的多彩多姿。运城博物馆馆藏的狩猎纹高柄灯、单耳彘量、蟠虺纹鸟盖匏壶等一批沉寂两千余年的青铜器也成为当时河东地区青铜艺术的实证之一。

狩猎纹高柄灯不仅是汉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河东地区汉代社会文化和狩猎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它通过精美的纹饰和实用的设计,展现了当时河东人民对狩猎活动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盏华灯点燃,一如星空点点,带来灵动的光亮,充盈其室,装点人心,它照耀了古时的光阴,也照亮着如今的我们。

文物名片

主角:狩猎纹高柄灯

出生时间: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尺寸:高35厘米、柄高20厘米、灯高口径14厘米、柄底径12.4厘米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杨颖琦 文图/运城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来自大汉的一束光——狩猎纹高柄灯_运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