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宝岛仝卜年_冯建国
仝卜年字子占,号涧南,又号太平闲人,清代平陆县辛店村人。嘉庆庚年(1810年)考中举人,次年赴京赶考,得中进士,受到皇帝钦点,先后赴广东肇庆、山东鲁中、福建惠安任知县。道光十一年(1831年),仝卜年已近知天命之年,被时任军机大臣穆彰阿慧眼识珠,举荐其担任葛玛兰厅(今宜兰)通判。上任之初,但见田地荒废,道路短缺,村陌之间无端械斗、杀戮之事时有发生。更为痛心的是,百姓居处皆是树木与茅草搭建的窝铺,导致火灾频发,百姓苦不堪言。为此,他首先组织官府出资募工建窑烧砖,然后平价出售,引导人民以砖房代替茅舍,不仅改善居住条件,还使得火灾之患相应免除。其时砖窑筑的象鸟巢,当地居民称为“砖仔巢”,宜兰县境内如今还保留着当年筑窑烧砖的遗址,并以“宜兰砖窑”之名,列为台湾省宜兰市文物古迹。
宜兰县地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渔民除捕鱼外,仝卜年还教当地居民犁耕耙磨,春种秋收,掌握先进的农耕方法。据说在金秋季节,噶寨头人、村民与仝卜年共享丰收的喜悦,背着背篓的姑娘们嬉笑着说:“背篓中的百合、花生、红薯、小米,全是仝大人家乡中条山种子结的果。”至如今,当地还保留着平陆红薯熬小米粥的饮食习惯。同时,仝卜年的夫人也将织布的手艺传授给宜兰人,还教会她们缝制衣服,促使台湾生产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仝卜年非常注意智力开发,努力创造安定良好的社会秩序。他到台湾后,发现葛玛兰厅建置较晚,教育落后。加之路远跋涉,盘费维艰,每年到淡水厅求学的只有一人。于是,他规定实行有教无类,尽量让贫苦农家子弟入学受教育,要求从书院经费中酌贴每个入学学生,并给家庭以适当的补助。为此赶考人数大增,没有几年,由厅开考录送学道辕的学生已与澎湖厅相等。总督程普洛巡视台湾时,当地百姓吁请朝廷留任仝卜年。
“海不扬波,万国梯航归帝版;民皆安堵,一方乐利仰神功。”这是台湾省宜兰市昭应宫三川殿里,保留下的仝卜年所题写的楹联。诠释了仝卜年爱护台岛、开发台岛、保卫台岛的爱国情怀。他出任彰化县令时,发现当地打架斗殴之风盛行,就下决心整治。壶虞墩有个姓陈的恶棍,骤众数万人准备行凶闹事。仝卜年听说后,一昼夜疾驰200里赶到现场,对参加者晓以利害,解散不明真相的民众,抓捕首恶分子,平息了一场灾难,一时间仝卜年有“生佛之称”。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仝卜年以最优成绩补台防同知,二十二年(1842年)升任台湾知府。恰逢英军舰进犯台湾淡水、彰化间的大安港,扰乱百姓捕鱼。仝卜年与台湾道姚莹、镇总兵达洪阿拍案而起,在岛内军民的配合下,巧设埋伏诱敌深入,痛歼闯入港口的英军舰,共擒获英军189人,缴获大炮20门。闻讯大喜的道光皇帝亲笔朱谕:赏达洪阿太子少保衔,加姚莹二品顶戴,赏仝卜年戴花翎。皇帝亲笔朱字御下诏谕,在清代极为少见。
仝卜年在台湾为官10多年,足迹遍及整个台湾宝岛,是清代时台湾的开发者之一。一次仝卜年儿子仝强回老家探亲,夜路上遭到劫匪突袭,岂料箱子打开后,全是岛上特产水果,以及家人穿剩的旧衣服。闽浙巡抚李怀玉奉命亲查此案,洗清了仝卜年的不白之冤,得到道光皇帝在太和殿接见,尽列其功给予嘉奖。1848年秋,仝卜年倒在即将竣工的水利工地,享年68岁。仝卜年夫妇遗体被运回大陆,沿途自发送葬的群众长达10余里,至今台湾多处塑像建庙,誉曰“仝爷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