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吴雯称仙才_冯建国
河东人在诗坛上历有大家,王勃、王维、王之涣、柳宗元,不一而论。历史进入清代时又有一人惊艳诗坛,再为河东人续写辉煌。他叫吴雯,字天章,号莲洋,解州芮城(今芮城县)人,与傅山有“北傅南吴”或“二征君”之说。其父允升原籍奉天辽阳,顺治二年(1645年),以顺天乡试举人选官,担任蒲州学正。顺治十二年(1655年)成进士,次年殁于蒲州任所。时吴雯仅12岁,在母亲朱氏的抚养下,与诸弟霞、蔚、霖长大成人,家居永乐镇(今属原村乡)。吴雯幼时聪颖好学,“嗜书如饮食”,浏览六经三史,先秦、两汉、唐、宋、元、明之书,旁及佛、道内典秘笈等书,均能通晓妙理。虽中秀才却不喜欢被称为“时艺”的八股文,因而久居家乡而不愿意出仕,更渴望以诗言志,表述自己的内心感受。他所居永乐镇饶中条之胜,吕洞宾、柳宗元、司空图、王维、李商隐或为此地人,或长期居住此地,人文之盛,遗迹多存。吴雯徜徉其间,虽绳床土锉,破屋漏日,而啸咏自得,不易志向。
— 运城故事 —
后来他数次入京,拜访其父挚友刑部尚书王士祯(与其父甲科同年)。王士祯在诗词方面造诣很深,堪为诗坛一代宗匠,见到吴雯“泉绕汉祠外,雪明秦树根”及“浓湿云西岭,春泥沾条桑;至今尧峰上,犹上尧时日”等诗句大为惊异,称为仙才。后吴雯再次入京,与王士祯谈诗彻夜不休,结为忘年交。在王士祯的推介下,吴雯的诗名大噪,京中文人雅士与其唱和者甚多。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诏举博学鸿词科以收揽人才,吴雯列为待选者。是时海内名士鳞集京都,其中不乏怀揣重金珍宝,奔走于权贵之间,宛颜低眉,望门求知,以期求得晋身之阶。然吴雯却“独耽寂守素”,只和同乡陈廷敬(阳城县人)、父辈刘体仁、梁熙、诗人汪琬等唱和往来。时有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冯溥,想借机招揽门徒,于是大宴诸文士于万柳堂别业。冯溥素知吴雯的才名,欲意收到门下,席间取出扇面向其索诗。
— 运城故事 —
吴雯却旁若无人,大书二绝句答之,不作颂语,坦率异常。由于他放荡不羁,终不为时所容,最后名落孙山。他亦不悔,遂离京回家,后来因拙于生计遂出外漫游,东出山海关,南下山东、江、浙,再西到湘楚一带,后又北折豫秦,足迹半个中国。所到之处广交名流,与洪升、冯治、陈维寂、王苹、赵执信等人均有唱和诗文。赵执信在“怀旧诗序”中称其“拙于时艺,罔踬场屋中。体貌羸丑,衣冠垢蔽,或经岁不浴,人咸笑之。然诗才特超妙”。
吴雯的诗作历来评家甚多,可以王士祯、赵执信二人为代表。王士祯说“中国二千年间,诗家号为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吴雯之诗可称仙才。”在诗论上,赵执信常常是和王士祯唱反调的,但他也认为吴雯的诗“其乡(指山西)自元遗山(元好问)后,一人而已”。从艺术角度看,吴雯的诗自露天真,不尚声华,不求媚好,葱郁秀拔,峻洁微远是其特色。他的诗后经王士祯点定,名《莲洋集》,因华山下有莲洋村,近于吴雯的旧居,故以其为诗集名字。
— 运城故事 —
吴雯还工书法,得王献之神髓,曾在京得“河声峤色”古铜印,谓与所居乡间切合,常用以钤书卷。吴雯一生虽有文才,诗名远扬,但终未走入仕途,常奔走于吴楚燕赵间,得其故旧友人资助。以后丢弃学业,再无仕途幻想,虽得友人捐助成贡生,应聘为幕僚。然他生性质直,难作媚态以讨主人之欢,又体弱多病,故而常因困顿而归。晚年置圃郑谷口,面向雷首,遥瞻太华。有梅竹各数百株,中作草堂,署名鹅馆,以作终老之计。
吴雯娶妻祁氏,有二子吴江兰、吴崇厚,皆早逝。沉重的生活所迫,使他转而信佛慕仙,用以排遣穷苦无聊之思。但其天性向善,常欲戒食荤腥,而因体弱难行,每食肉又多自忏悔。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其母以82岁卒,他哀伤过甚,于次年逝世,因家贫数日难葬。适遇山西学使汪灏出巡运城,闻讯出俸银30两,才买棺入殓,葬于永济西南姚温。光绪八年(1882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建四徵君祠,以傅山、阎若璩、吴雯、范镐鼎合祀。
图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