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无私谓青天_冯建国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明代河津(今万荣县平原村) 人,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他出身教育世家,祖父薛仲义精通经史,不愿应考做官,多在家乡教书。父亲薛贞历任数县儒学教谕,长达三十余年。薛瑄因有良好的求学环境,再加上生性聪颖,十二岁就会写诗作赋。永乐元年(1403年),父亲在任荥阳县教谕时,河南布政司参政陈宗问前来巡视,在船上随口吟出“绿水无忧风皱面”,在场官吏无一人能够应对。父亲回家告诉薛瑄,他稍加思索便道出“青山不老雪白头”。陈宗问得知后颇感惊奇,便亲临学舍看望,索阅了他平时的诗作,称他才学出众,能成大器,准备以“神童”之名向朝廷推荐。薛瑄却不同意,以自己年幼学浅而予以谢绝。永乐十七年(1419年),父亲改任鄢陵县教谕,年近三十岁的薛瑄,专心研读程朱理学,无意于科举学问。但按当时规定,凡教谕所在县长期无人能考上举人、贡生时,教谕本人就要被充发到边远地区服役。薛瑄只得听从父命,于次年八月参加河南全省乡试,考中了庚子头名解元;翌年又赴京师会试,登甲榜赐进士及第,从此开始了从政生涯。
— 运城故事 —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拟重整风纪,在内阁首辅杨士奇等人的举荐下,薛瑄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湖广银场。湖广银场即沅州银场,辖湘西十余县二十多处银矿,有民夫五十余万人。这里多年管理混乱,贪腐成风,亟待整治。薛瑄初上任时,深知责任重大,便以唐诗“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自警。他在任三年期间未回过一次家,轮流驻于沅州、辰溪和泸溪等处,往复巡视,明察暗访,承办要案。特别是对贪污受贿者革除官职,依法严惩。从而使府县及银场秩序井然,民众夸赞不已。
正统六年(1441年),薛瑄就任大理寺少卿,参与刑狱案件审理。此时身为司礼太监、把持朝政的王振,为了达到结党营私、培植亲信的目的,便以同乡关系邀请拉拢,并派仆人送礼。薛瑄洁行自好,予以婉言谢绝。朝中重臣杨士奇等见薛瑄性情耿直,恐被王振怪罪,屡次劝他前往王府道谢。他却正色答道:“安有受爵公朝,谢恩私室之理?吾不为耶?”不仅如此,群臣到东阁议事,公卿们见了王振都行跪拜礼,而唯有薛瑄行拱手礼,从此埋下祸根。
— 运城故事 —
其时王振把持朝政,在他的操纵下锦衣卫多有冤案。薛瑄仅用4个月的时间,便将十多起奇案冤案平反昭雪,得到皇上赐纱之奖,王振却更加衔恨。恰逢都御史王文素恨薛宣,便与锦衣卫指挥马顺联名诬陷薛瑄,王振如获至宝,便令谏官以对当今朝廷不满为由,将薛瑄定为死罪,下于锦衣卫狱中。薛瑄入狱后坦然处之,大声说道:“辩冤获咎,死何愧焉!”并手持《周易》通读不辍。通政使李锡听说后不禁赞叹:“真铁汉子也!”
等到午门会审时,薛瑄怒斥主审官王文:“你身为御史长官,自当迥避,安能问我!”羞得王文无言答对。薛瑄蒙冤,王振的老苍头为之痛哭不已,向王振求情。兼有王伟、杨溥、王骥等大臣冒死力谏,薛瑄才得以免除死罪,革职放归故里。厌恶了朝政的薛瑄,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从此居家六载,闭门不出,留心理学,造诣愈深。同时教授学人,居敬穷理,秦楚吴越来学者百人以上,为河东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时过7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薛瑄得以平反。
— 运城故事 —
天顺元年(1457年)春,年已69岁的薛瑄又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起初他还踌躇满志,每逢朝廷召见都能坦诚直言,献计献策,屡次就行王道、重贤才、用群策等,陈述自己的主张。但不久他便发现英宗皇帝平庸无能,对石亨、曹吉祥乱政束手无策,置正确意见于不顾,屈杀忠臣于谦,并令从西域购买狮子。薛瑄多次劝谏,英宗不以听从,眼见不是行道之时,连连上书托病请归,终于获准。
天顺八年六月中,薛瑄忽觉身体不适,回顾一生感慨万千,遂将所写文稿作了一番整理,之后伏案写诗道:“土炕羊褥纸屏风,睡觉东窗日影红。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唯觉性天通。”“通”字尚未写完,薛瑄与世长辞,安祥如睡去,时年76岁。薛瑄逝世后,朝廷遣使谕祭,并命有司为其办理丧事。次年春又颁下《奉天诰命》,根据薛瑄生前的功绩,赠他为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并下诏从祀于文庙,与孔子、孟子、朱熹、程颐等人同享夫子尊称。
图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