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魁首关汉卿_冯建国
关汉卿晚号已斋、已斋叟,元代河东解州(今运城市临猗)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据说关家祖辈以行医为业,他的医术也相当高明,曾当过太医院尹,但是他却愿意去做一个社会下层九等的书会才人(民间艺人)。他满肚子学问,擅长诗文、词曲,又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都行,琴棋书画无所不为。与当时的著名戏剧家杨显之、费君祥、梁进之等结为至朋好友,互相评改作品,商酌文辞。而且还与著名女演员珠帘秀有着密切的交往,甚至同台演出,成为戏剧界名噪一时的活跃人物。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杂剧和散曲,为元杂剧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他在世时就是戏曲界的领袖人物,《录鬼簿》中贾仲明吊词说他是“姓名香、四大神洲。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到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都把他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著名的杂剧作家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杭州名作家沈和甫被称为“蛮子汉卿”,可见关汉卿在当时就已享有崇高的地位。
— 运城故事 —
关汉卿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共计15部。与此同时,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形象,被誉“曲家圣人”,简称 “曲圣”。明藩王朱权说他“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虽然大有不以为然的意思,但是也说出了一点实情。
在关汉卿现存的作品中,以《窦娥冤》的成就最高,也是我国古代戏剧中悲剧的代表作,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成为人们喜爱的剧目之一。曾先后被翻译为英、俄、法、德等版本,并在前苏联进行演出。不过有谁知道,《窦娥冤》的巨大成功,与他妻子万贞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按照关汉卿原来的构思,以为窦娥太过于凄怆,想以喜剧结尾。万贞儿在看了初稿后,力劝关汉卿摆脱先离后合、苦尽甘来的老套,从而以悲剧告终。清代王国维的赞颂道:“关汉卿的《窦娥冤》与纪群祥的《赵氏孤儿》列入世界悲剧之中,亦无愧色。”
— 运城故事 —
关汉卿不但创作了大量剧本,而且还亲自参加舞台实践活动,常常粉墨登场进行艺术表演,博得观众热烈喝采。明代的臧懋循在《元曲选序》里说“关汉卿辈……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因这样的艺术实践,使他掌握了比较丰富的舞台经验,亦更多地理解到广大观众的要求和心理。在当时,他的语言成就达到了元杂居的高峰,为中国戏曲开创了优秀的典范。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所指出的那样:“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近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南宋灭亡以后,作为一个艺术大师的关汉卿,已到垂暮之年,开始南下漫游。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11月,他抵达杭州、扬州等地,看到了水奇山秀的南方景色。使他心旷神怡,便写了—套散曲《杭州景》,描绘了南宋故都人烟辏集的繁华景象和秀丽的江南风光,表现了他对祖国美丽山河的深厚感情。当时扬州与杭州和大都一样,是杂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集聚着许多知名的作家和演员。关汉卿的到来,对戏剧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 运城故事 —
“一管笔在手,敢搦孙吴兵斗。”在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是一位巨匠,他把艺术品格中的空灵、含蓄、优美、隽永、飘逸等风格特征,慷慨地转让给了别的作家,自己却以一个昂首挺胸、慷慨悲歌的斗士形象,取得了跨向时代前沿冲锋陷阵的通行证。他是我国戏剧史上产量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成为“元曲四大家”。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关汉卿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的美誉,被颂为与达芬奇齐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