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圣手王庭筠_人物故事
王庭筠字子端,金代河东(今永济市)人,是左相张浩的外孙,书画家米芾的外甥,汉朝太原贤士王烈的32世孙。王庭筠祖父王政,曾为建州保静军节度使,父亲王遵古进士及第,官至翰林直学士,对理学颇有研究,时人誉为“辽东夫子”。娶太师南阳郡王张浩之女,生四子,王庭筠排行第三。庭筠自幼聪颖,6岁同父兄诵书,能通大义,7岁学诗,11岁赋文做诗,读书五行俱下,日记5000余言。涿郡才子王修不随流俗,很少对人有所赞许,但一见庭筠便许以国士之称。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王庭筠中进士,受官承事郎,调任恩州军事判官,不久政声大著,博得“能吏”美誉。当时辖境内有邹四等人谋反,事情败露,牵涉被捕者达千余人,而邹四却逃匿不能归案。王庭筠经过缜密侦破,用计捕获邹四,公正审理,最后仅有12人以同谋罪被捕,其余人都无罪释放。以后,王庭筠调任馆陶(在今河北省)主簿,仍然是地方上的小官。碌碌数年,仕途艰辛,至此颇不得志,依然混迹于俗吏之中,遂使王庭筠非常失望。
— 运城故事 —
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任期一满,王庭筠即拂袖离去,从此隐居于黄华山寺(在今河南林县境内),山居生活先后共10年,自号黄华山主等。其间他肆力于读书,于经史无所不及,旁及佛道二教,使他学问益渊博,志节益高洁,而名声益远播。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被召入馆阁,任应奉翰林文字,命他与秘书郎张汝方鉴定内府书画,入选者550卷。明昌五年8月,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字不工,章宗便提升庭筠为翰林修撰。
承安元年(1196年),由于王庭筠荐举赵秉文上书抵忤了皇帝,因而被牵连降职,任郑州防御判官。不久王庭筠的父母去世,他以丁忧去职,直到承安四年(1199年)服丧期满,复起为应奉翰林文字,跟随金章宗到秋山(今吉林长春境内)巡游。庭筠作应制诗30余首,受到章宗的奖励,复为翰林修撰。然而,就在将要大用时,他却出师未捷身先死,次年因病去世,年仅52岁。因其家素贫寒,朝廷特赐钱80万以助丧事,并将其诗文作品由皇家收藏。
— 运城故事 —
王庭筠一生善诗文,“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以七言长诗造语奇险见称,诗歌作品集为《菜辨集》,共10卷,另有文集40卷,现仅存《黄华集》8卷。王庭筠成就最辉煌的是书画艺术,其书法远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近师米芾,与党怀英、赵沨、赵秉文,同为金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其书法气韵兼具,沉顿雄快,字划遒逸,笔力奇纵,与南宁诸名家各享誉南北,尤以草书见长。他最擅长的绘画题材有墨竹、树石、山水等,其画风笔致潇洒,涵养极深,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
儿子王曼庆,初以恩荫人仕,官至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他继承王庭筠的家学渊源,一生工诗能书而兼绘画,笔致清猷,雅富胜趣,绘画成就最高,以墨竹、树石题材最为擅长,史称“姿致绝佳”。他的代表作品为《岁寒三友图》“高古无俗气”,因此赢得后人的高度称赏。其时“京城好古之家,多见淡游所作”,元代墨竹大家李行最初学画时,专师法王曼庆。明代书画家吴宽更直接地将王庭筠、王曼庆父子,比拟为宋之“二米”(米芾、米友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