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清字赠张观_冯建国
张观字思正,宋代绛州绛县(今运城市绛县)范柴村人,生卒年不详。张观少时好学,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甲寅科状元,擢为第一,是绛县有记载的第一名进士。张观刚入仕途时,被授为解州通判,因为改制,盐池吏降为通判,张观便改任秘书省秘书郎。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赵祯即位,张观转任为太常丞,后擢升为右正言,于史馆当值。次后任三司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再改任右司谏,起草诏令并兼职于登闻检院。张观初入仕途,即显示出励精图治,敢于担当的个性来。其时,陨石、地震、冬天打雷等自然灾害现象不断发生,人心惶惶,仁宗也寝食不安,诏命诸臣直言垂询政见。众多朝臣大都面面相觑,无人予以多言。张观遂上殿谏道:“因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以致灾异。”同时建议宋仁宗做好“四事”:“一曰知人,二曰严禁,三曰尚质,四曰节用。”得到了仁宗赞赏。
— 运城故事 —
河北水患严重,张观根据灾情又上疏“条七事”,仁宗以条令颁布施行。并广示朝野guan员,让大家严格执行,生产恢复很快,灾区的百姓安居乐业。不久张观复知审官院,遂拜同知枢密院事。康定元年(1040年),宋兵与西夏交战,连战皆败。枢密院拟以乡兵出战,然而因互相塞责久议不决,贻误了战事。仁宗大怒,对枢密院进行了改组,而张观却受到表彰,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出任相州,后又改任澶州知府。
当时正遇水患,州人惊恐万分,部属都劝他移高地以避险。张观怒道:“太守只顾独去,落下州民成何体统?”遂亲率众官民修堤护坝,开渠引水,直至水退之后才欣然离开灾区,被灾民称为“救命菩萨”。以后他又转任郓州,是个濒临大海的地方,盛产食盐。然而,原来的地方法规却严禁民间煮盐,给老百姓增添了额外的负担。张观从当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上疏朝廷,建议朝廷缓弛盐禁以便于民,得到了朝廷的同意。同时张观还宽刑减狱,以德施政,释放琼刑流配者。
— 运城故事 —
张观生性喜欢安静闲散,持廉少欲,遇事从容审慎,从无过举,自书“勤谨和缓”四字以勉,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张观进入仕途后,历任秘书郎、太常丞、右司谏、翰林学士、右司郎中等职,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并先后知杭州、孟州、相州、澶州、郓州、应天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中间曾出任杭州知府,后又返京,就职于国子监,代理开封府事务。遂又转为翰林院学士,主持审官院。最后任左司郎中,以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即位居宰相。
人们常说,自古忠孝难双全。但是张观不仅忠于职守,为官清正廉明,而且不忘孝悌,勤恳奉敬父母。当初他任秘书郎,父亲张居业仅为州从事,地位相差甚远,张观便上疏朝廷,愿把自己的官阶让给父亲。真宗甚为感动,便授张居业为京官,以示嘉勉。他在任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时,父亲年高多病。他奏请朝廷就近为官,以便伺奉父亲,得到获准,以观文殿学士出知许州,其父也转为相府卿。
— 运城故事 —
父亲在京都住得久了,常常赞美洛阳山川风物。张观听说后便置田宅,营建林榭,以满足父亲的夙愿。父亲患病以后,张观每每熬药端于床前,伺侯老父亲起居安卧好后,才外出视事。其父年过90而卒,张观极度悲伤,竟在服孝期间不治身亡,被当地人们传为奇事,仁宗赠吏部尚书,谥文孝。鲜为人知的是,张观生前工于书法,楷书尤为见长,从来不“染指”行草。仁宗赵祯喜其人品,也爱其书法,曾以飞白体书写一个“清”字,赏赐给张观,以表彰他做人节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