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0-4 10:20:18

裴度四朝为宰相_冯建国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今闻喜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自幼饱读经史,博览群书,能诗善文,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考中进士,登宏辞科,授校书郎。后又应制举贤良方正,对策成绩优异,被授河阴(今河南荥阳)县尉,开始步入仕途。由于才华横溢,很快就锋芒毕露,不久迁监察御史。元和初年(805年),裴度因参加平定剑南刘辟叛乱有功,被宪宗诏为起居舍人,其治国才能初显,经宰相裴洎提拔,任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并很快转为本司郎中。

安史之乱后,唐代已有些风雨飘摇之势。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隐匿父丧不报朝廷,自行担任蔡州刺史,统领军务。以后又四处劫掠,“发兵四出,屠舞阳、楚叶、掠鲁山、襄城,关东震骇”。宪宗曾发16道命令16个藩镇讨伐吴元济,然而由于各自为政,损失惨重。藩镇王承宗、李师道也乘机寻衅闹事,他们一面上表反对用兵淮西,一面派兵“劫都市,焚宫阙”,搞得“所在盗贼窃发。”



— 运城故事 —

宪宗陷于惊恐,裴度挺身而出,坚持“贼不可赦”,主动提出愿意前往淮西督战。由于武元衡与裴度等积极主战,引起了各割据藩镇的切齿痛恨。他们收买刺客潜入京师,于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早朝时,裴度被刺,身中三剑,头部砍伤,堕马沟中,因从人王义舍身救护,才幸免于难,京城朝野上下震动,许多官僚胆战心惊。主和派乘机要求罢免裴度以稳定成都、淄青两镇,遭到裴度坚决反对,坚持“以讨贼为己任”。他说:“淮西乃心腹疾,不得不除!”

元和十二年(817年)8月27日,宪宗任命裴度兼彰义军(淮西镇)节度使,充淮西宣慰处置使,亲自奔赴前线。临别辞行时,他慷慨陈辞,向宪宗立下军令状:“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宪宗为之潸然泪下,诏令神策军派300名骑士随从护卫,亲至通化门慰问勉励,赐给他帝王佩用的通天犀角腰带。裴度含泪辞别,他名义上虽是宣抚使,实际上行使元帅职权。因李逢吉与裴度不和,宪宗将其罢相,外调为剑南东川节度使。



— 运城故事 —

裴度抵达前线后,废除了宦官监军规矩,从而士气高涨,战争形势很快扭转。遂派使者入蔡州劝降,吴元济拒降。10月11日,李愬雪夜袭破悬瓠城,擒获吴元济,淮西遂平。裴度先派宣慰副使马总入城安抚。次日,裴度执持彰义军使符节,带领洄曲投降的士卒万相继进往,李愬身着戎装以军礼迎接裴度。淮西所属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及守兵2万余人也相继投降,长达四年之久的淮西战争终于获得胜利。

淮西平定后,裴度审时度势,又借势辅助唐宪宗和平解决了成德镇问题,以军事方式解决了淄青镇问题,使其他割据藩镇先后归顺中央,完成了大唐从形式上重归一统的大业,出现了自肃宗以来,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史称这一时期为“唐室中兴,彰武而已。”而在这一中兴事业中,裴度的功勋不可磨灭。11月末,裴度凯旋还朝,因平定淮西之功,宪宗赐他勋上柱国,封晋国公,复知政事,继续在朝担任宰相职务,人称“中兴贤相”。



— 运城故事 —

裴度曾在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为相,三起三落,历经磨难,几度入朝,几度出藩,数度出将拜相。虽屡遭诬陷迫害,但他从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而且“执性不回,忠于事业”,坚决与他们斗争到底。他一生出将入相,历仕六朝,功绩卓著,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世称“裴晋公”,开成四年(839年)去世,享年75岁,获赠太傅,谥号“文忠”。会昌元年(846年)加赠太师,后配享宪宗庙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裴度四朝为宰相_冯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