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运城人张守珪(一)_冯建国
说“安史之乱”是由运城人导致和发动的,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不过说“安史之乱”与运城人脱不了干系,一点儿也不为过。我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做《祸起大河东》,讲的就是这方面的事,还曾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图书。“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由安禄山发动、史思明跟进的一场动乱,而安禄山曾是运城人张守珪的部下。设若当初张守珪不手下留情,“咔嚓”一下下去,哪里还有安禄山的小命,更不用说什么“安史之乱”了。张守珪是唐代陕州河北(今运城市平陆)人,累官至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是玄宗时期抵御突厥、契丹、奚等少数民族的著名将领。当时吐番、突厥、契丹等部族屡犯北庭、瓜州一带,他亲自率领军队攻击,每攻必克,深得朝廷赏识,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升为瓜州刺史兼瓜州都督。他在瓜州任职其间,修城池、筑河堤、整治社会秩序,颇有政绩,第二年就转任善州(今青海乐都县)都督,充陇右节度使。其时,北方边陲重镇幽州(今北京)战事吃紧,玄宗遂下令选调张守珪移镇幽州。
— 运城故事 —
他到任以后率军频繁出击,尽诛契丹首领屈烈、可突干等党羽,其余众将纷纷降服。卓越的治军才能使朝廷士气大振,遂诏封张守珪兼御史史丞,营州(今辽宁锦州市)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及河北采访处置使。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使,其部下安禄山偷羊被抓住,张守珪经过拷问,准备乱棍打死。安禄山却高声喊道:“大人难道不想消灭两个番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其语言豪壮,又以骁勇出名,就免他一死,收为义子。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守珪奉命亲往东都(今河南洛阳市)献捷,被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并赐予金银彩绸等。他的两个儿子因此授予官职,并在幽州为其立碑记功。可以说张守珪在开元年间戌边中东征西战,立下赫赫战功。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守圭令安禄山征讨奚和契丹。不料安禄山盲目自大,结果兵败而回,按律当诛。张守珪手下留情,保全了安禄山的性命,以致养痈遗患,埋下“安史之乱”祸根,也为运城人封常清掘下了坟墓。
— 运城故事 —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今临猗县)人,玄宗时官至御史大夫。30多岁时,封常清遇到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多次投书自荐,请求留为随从。高仙芝嫌其貌不扬,不愿接纳。封常清矢志不渝,早晚守在仙芝门前长达数十天,终于感动高仙芝。开元末年(741年),达奚部落背叛,高仙芝领2000骑追击,大获全胜。封常清暗中将这次军事部署、战斗经过、对敌制胜的谋略,详细地写了一份捷报。令高仙芝等众将领刮目相看,遂用为判官,后以军功累升镇将、果毅、折冲等职。
天宝六年(747年),封常清随高仙芝破小勃律,因功授庆王府事参军,任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不久又加封为朝散大夫,专管四镇仓库、屯田、甲杖、支度、营田等事。一次,高仙芝郎将郑德铨,仗着是高仙芝乳母儿子,在众将前来拜谒封常清的时候有意骑马冲犯。封常清铁面无私,不顾高仙芝妻子及乳母的号哭求情,令兵士将德铨杖死,后又杀了两个有罪的大将,使军纪肃然。不久,封常清入朝任御史大夫,又任北庭都护,持节充任伊西节度使。
— 运城故事 —
封常清生性勤俭,能吃苦耐劳,每次出征或乘驿,私马不过一两匹,治军赏罚严明,上下敬畏。天宝十三年(755年)安禄山反叛,朝野形势危机。玄宗任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至东京(今开封)招募6万兵士讨伐征剿安禄山。但临时从民间招募的兵士,未经操练即行迎敌,封常清虽然奋勇当前,斩敌数十,但终因寡不敌众,东京失守。封常清被削官以白衣,在仙芝军效力,时常身穿黑衣,监巡左右厢诸军。
其时,玄宗的心腹边令诚担任监军,他仗势专权,多方干扰军事,高仙芝不从。乘着高仙芝潼关兵败,边令诚上奏玄宗,诬告高仙芝及封常清曾勾结安禄山,以致潼关失守。皇帝对高、封二人积怨已久,遂下旨让边令诚诛杀二人。封常清临刑前上书皇帝:“臣死亦是圣朝之鬼,若死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铤。”并劝玄宗不可轻视安贼,然后将奏表交给边令诚,饮药而死。全军兵士目睹悲壮场面,无不为之痛哭流涕。
— 运城故事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