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_冯建国
说到王之涣,人们恐怕比较陌生。当提到《登鹳雀楼》,人们便都耳闻能祥。王之涣字季凌,唐代绛州(今运城市新绛县)人。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他的曾祖王信是隋朝大夫、著作郎,入唐后为安邑县令。王之涣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小小年纪便善于应对。他一生爱诗酒,善骑射,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可惜官运不济,仅做到文安县尉。不过他的诗文成就突出,绝句更堪称“魁首”,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王之涣12岁时,便读完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参加了县里的童子试。主考官吴知县是个清官,天生一副傲骨,见他小小年纪,心生偏爱,随之出了一个上联:“年年县试会豪客。”王之涣立即应对:“岁岁赶考感皇恩。”吴知县大喜,接着又说:“百尺竿头未止步。”王之涣便对:“盛名之下更虚心。”吴知县接着又说:“城中四境人家,鸡鸣犬吠。”王之涣顺势对道:“朝内九重帝阙,虎踞龙盘。”知县童子一问一答,把全场应试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 运城故事 —
王之涣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被称为“绛州才子”。这一次王之涣被录为秀才,后来又考取了举人功名,出任冀州衡水主簿,县令李涤慕他才气,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虽说才高气傲,做官却正直清廉,“在职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称”。只是,王之涣最终还是为他的“清白”与“公平”付出了代价。有一年,直隶一带连遭水灾,作为“父母官”的王之涣心急如焚。一方面四方救助,一方面严惩粮商,但终是杯水车薪,不能济事。连连奏本朝廷却如石沉大海,苦无回音。
眼看饥民气息奄奄,他下令开仓济民,结果被人诬谤,犯了天条,被下令问斩。尽管朝中朋友求情,老百姓联名请愿,但是死罪得免,活罪不饶,还是被罢去了官职。刚正不阿的王之涣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他辞官以后,远走边塞大漠长达15年之久,足迹遍及塞北江南。在此期间,他与高适、王昌龄等人相结为伴,饮酒骑射,击鼓作诗,留下“旗亭画壁”的美谈。
— 运城故事 —
王之涣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诗篇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颇具特色。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虽短短28个字,然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永宁县尉靳能为其所撰《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更被章太炎推为“绝句之最”。
更为叫绝的是那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仅四句二十个字,以千钧巨笔绘下北国河山的壮丽景象,给读者展现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意境雄浑壮阔,唱时襟怀豪放,连黄口小儿都能朗朗背诵,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只是王之涣的诗文多有散失,《全唐诗》仅存6首。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复出,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不幸遭疾终于官舍,享年55岁,葬于洛阳北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