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传名滕王阁_冯建国
王勃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运城万荣)人,才华横溢,放旷诗酒,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道“以文章齐名天下”,人称“初唐四杰”,王勃被推为首位。王勃自幼聪敏好学,6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父亲好友杜易简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9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指出其著作错误之处,著成《汉书注指瑕》以示后人。后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熟读《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龙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乡,创作《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借以寻找机会,渴望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作《上刘右相书》,陈论朝政得失,对当朝穷兵黩武、重商轻农、执法不严、用人不当之处多有指责,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16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仕途之路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 运城故事 —
高宗见此颂词词美义远,为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文名为之大振。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文章,赢得沛王李贤欢心。当时宫廷盛行斗鸡,各王多积极参与。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嬉戏,王勃在有旁观战,一时文兴勃发,就信笔写了一篇《斗鸡檄》,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风传开去被高宗看见,认为他是故意破坏诸王之间的关系,遂被逐出沛王府。
自此他离开长安,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每每登山临水,寻朋访友,创作了大量诗文,借以寄托抒发他坚贞不屈、愤世忧时的感慨,著名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就写在这个时候,尤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千古名句。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 运城故事 —
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但他去意已决,没有接受。上元二年(675年)秋,他从洛阳出发,准备探望父亲,至洪州(今南昌)时恰值重阳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庆祝重建滕王阁竣工,在督府内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恰好路过,因才名被邀其中。
传说阎伯屿女婿叫吴子章,略有几分文采,受岳父之嘱,提前写就一篇《滕王阁序》,以此炫耀才华。席间,阎伯屿取来文房四宝,佯请众宾作《滕王阁序》助兴。众宾客都知其意,故互相推诿,无人应和。独王勃初来乍到,不解其中实情,遂撩起衣袖,悬腕提神,奋笔疾书起来。阎伯屿懊恼不已,随即退至后堂,让家人来报王勃之文。开始并未在意,当报到“落霞与孤骛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时,阎伯屿大呼“斯不朽矣”。
— 运城故事 —
再到后来,阎伯屿十分震惊,疾步回至席上,叹然赞道:“真乃天下奇才也!”遂将全文传于众人,无不拍案而起,惊喜叫绝。王勃旋又提起笔来,边写边诵,“滕王阁”一诗瞬间而出。当王勃诵到“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时,阎伯屿与宾客们莫不惊服,尽皆失色,随之赠王勃锦缎百匹。可惜天妒英才,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交趾探望父亲踏上归途,正值南海风急浪高,不幸溺水,惊悸而死,时年27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