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0-4 10:45:15

裴炎拼死谏武后_冯建国

裴炎字子隆,唐绛州闻喜(今运城市闻喜县)人,自小勤奋好学,精通《左传》,素有远大抱负。后就读于弘文馆,勤奋好学。每当同学出外游玩时,惟独裴炎留在馆内,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苦读不辍。有司准备推荐他做官,他却以学业未就加以拒绝。坚持在馆苦读10年,学业十分优异。后举明经及第,迁为濮州司仓参军,累历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等职。调露二年(680年)授黄门侍郎、同三品,累迁至侍中,主持门下省事务,成为宰相。

裴炎一生刚正不阿,勇于言谏,颇有气节,是唐室一位很有名望的宰相。开耀元年(681年),裴炎进拜侍中。高宗前往东都洛阳,命裴炎留守长安,辅佐皇太子李显。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病重,命李显前往洛阳监国,并让裴炎与刘齐贤、郭正一在**处理政务。12月高宗驾崩,李显即位,是为中宗。裴炎受遗诏辅政,改任中书令,为方便起见,将政事堂(宰相总办公室)由门下省迁往中书省。

光宅元年(684年)正月,中宗迷恋儿媳妇韦氏的美色,将其立为皇后,欲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又欲任命乳母之子为五品官,遭到裴炎的极力反对。中宗负气道:“我就算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都没什么,何况区区一个侍中。”裴炎非常恐惧,便禀告太后武则天,决定废黜皇帝。武则天命裴炎与宰相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率军入宫,宣布太后懿旨,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武则天以定策有功,封裴炎为河东县侯。

太后临朝,裴炎对此深感不安。一次太后侄儿武承嗣入朝,请求立武氏七庙,并追封武氏父祖为王。武则天正想准奏,却遭到裴炎极力劝阻,只得暂且停止。不久武则天则找了一个借口,遂追尊太后五代祖,并建五代祠堂于文水。后来武承嗣与从父弟武三思又向武则天进谏,认为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人都系皇属近亲,久后恐怕生变,屡屡劝太后将他们杀死,以绝宗室之望。满朝文武听到后都噤若寒蝉,唯唯诺诺不敢言语。


裴炎却挺身而出,以为此举万万不可,阻止了事态的发展。因此武则天对裴炎心生厌恶,更加不满。文明元年(684年),唐朝颁布诏令改易官名,裴炎由中书令改为内史。这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朝官敢怒不敢言。裴炎为了还政于天子,准备乘太后出游龙门之机,派兵将她拘禁以便实行兵谏。却恰遇天雨,武则天不能外出,政变未成。不久,徐敬业等人以匡复庐陵王为辞,起兵反叛,要求太后归政。

武则天急召裴炎,商讨徐敬业之事。裴炎直言相谏太后顺应潮流,还李家政权,则叛乱不讨而解。武则天面有愠色,监察御史崔察向来与裴炎不和,乘机攻击裴炎,说其伏侍先朝20余年,受遗顾托,大权在握,今定有异图。武则天遂将裴炎逮捕下狱,对其进行审讯。凤阁侍郎胡元范挺身为裴炎辩护道,还有程务挺、刘齐贤等文武大臣都为裴炎求情。但是武则天已死心塌地,谏者一概不纳。其时有人劝他向使者求情,裴炎长叹道:“宰相下狱,焉有更全之理。”


— 运城故事 —

这年10月,裴炎被斩于洛阳都亭驿前街。他大气凛然,不失气节,视死如归。为裴炎辩护诸臣皆遭株连,刘齐贤贬为吉州长史,程务挺判斩伏法,胡元范流放琼州而死。其从子太仆寺丞裴由先,年方17岁,因给裴炎申冤,被命于朝堂杖之一百,流放于襄州。武则天还愤恨难平,派兵卒查抄了裴炎的家,结果中却无儋石之蓄。武则天死后,中宗复位,遂为裴炎平反昭雪,追赠为太尉、益州大都督,谥号曰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裴炎拼死谏武后_冯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