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氏四世传书法(卫觊、卫瓘、卫恒、卫夫人)_冯建国
说运城是中国书法起源地,未免有些话大,不过说运城与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应该不会有任何一点儿问题。自魏晋以后的100余年时间里,运城卫氏四代皆以书法传家的事例,足以在中国书法史上闪烁着熠熠星光。卫氏四代书法的开山鼻祖当是卫觊,字伯觎,古时候安邑一带人,如今后人分布于夏县盐湖一带,甚至更远一些。如今运城市姓卫的中书协会员亦不在少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卫氏书法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状况。卫觊少年成名,以才学著称。历任茂陵县令、尚书郎、治书侍御史。负责镇守关中,为曹操平定中原,底定关中做好准备。魏国建立后担任侍中,主掌典礼制度,迁魏国尚书,准备汉魏禅让之事。曹丕称帝后拜为尚书,封为阳吉亭侯,负责监修国史和谏议朝政。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卫觊进封阌乡侯,威望甚高。卫觊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曾受诏专典著作,仅文帝、明帝时,他撰写的诏令、驳议就有数百篇,太和三年去世,谥号为敬。
卫觊不仅功成名就,而且书法亦显赫其时,凡古文、鸟篆、隶草他无所不善,不少碑文都是他的手笔,与后汉梁鹄、韦诞齐名。《书小史》谓其善古文、篆、隶及草书,张怀瓘在《书估》中称其“或奇材见拔,或绝世难求,并庶几右军草书之价”,并在《书断》中将其小篆、隶书、章草列入能品。康有为更是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卫觊草体微瘦”,“然此宗之书,自当以筋骨为上”,是此宗的“祖师”。甚至认为“钟派盛于南,卫派盛于北”“后世之书,皆此二派,只可称为钟、卫”。对卫觊书法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卫瓘是卫觊之子,字伯玉,青少年时就以“性负静有名理,明识清允”,受到邻里和亲朋的称赞,世袭亡父的爵位阌乡侯。后以镇西军司、监军身份参与伐蜀战争。蜀汉亡后,与钟会一道逮捕邓艾;钟会谋反时,又成功平息叛乱。回师后转任督徐州镇东将军,封菑阳侯。西晋建立后,他历任青州、幽州刺史等职,成功化解北方边境威胁,进爵菑阳公。后入朝为尚书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领太子少傅,拜太保。晋惠帝即位后,与贾皇后对立,终在政变中满门遇害,享年72岁。
卫瓘从小在父亲卫觊的启蒙教育下,为官清廉,从善如流,尤善习书法。坚持秉公办事,不亲不疏,总是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令人信服。为了提高书法技艺,他曾师从著名书法家张芝等人,勤学苦练,精通篆、隶、行、草等各种书体。他的书法作品博众家之长,又独具自己风格,甚负盛誉。《书品》谓其:“远慕张芝,近参父迹。”特别是他的草书更是走笔流畅,与索靖的草书一起以名传于世,时称他俩为“二妙”,被书法界评之为“放手流便过索靖,而法则不如之”,在书法史上颇有影响。
卫恒字巨山,卫瓘之子,官至秘书丞、尚书郎,惠帝时随父亲为贾后等所杀。由于受家庭的耳濡目染,他和弟宣庭自幼博采众长,潜移默化,俱以书法著名。尤其任官之后长期抄写文书,练就了一手漂亮的草书和隶书,《宣和书谱》谓其“博雅不凡”。他曾作《四体书势》,并创造散隶书,不过流传于世的多为草书。评论者说他的作品“如插花美人,青镜笑春”。其弟宣庭也颇有建树,唐人张怀张怀灌《书断》云:“恒弟宣庭、善篆及草,名亚父兄,宣庭亦工书,仲宝、叔宝俱以书名于世。”
在卫家四世书法中,卫夫人最为著名。她名铄字茂漪,是卫恒之女。自幼聪明好学,遵循书道却不拘泥于一体,成为一代大家。卫夫人最善隶书及正书,而又拜师于钟繇,深得其“古隶”及“汉隶”笔法。参以卫氏家传书法之道,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时称“今隶”。尤其是她的正书,方笔凝重,体态端庄;楷书字体端正,用笔合法。其精湛纯熟的笔法,姿态妩媚的形神,可称“源远流长,曾未得有”,被后世评论家誉为楷书之法则。为魏体的创立,以及向隋、唐楷书过渡,拓平了道路。
卫夫人超过其前人之处,还在于她独特见解的书法理论,其《笔阵图》仅500余字,然而其理论之精辟,见解之卓越,堪称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之精髓,为中国传统书法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当数王羲之,其行书天下第一,世称“书圣”。而王羲之则是卫夫人的衣钵弟子,在他的《提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如此写道:“余少学卫夫人书,将为大能。”对卫夫人十分推崇。时评我国书法艺术方面,卫夫人屹立于钟、王之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占有极高的地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