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之父”裴秀发明“制图术”_冯建国
在中国制图史上,他应是第一人,被誉为“地图学之父”。他叫裴秀,字秀彦,魏晋时河东闻喜人(今运城闻嘉)。裴秀出身于魏晋时期的著名士族“河东裴氏”,他的祖父裴茂、父亲裴潜,分别在东汉和曹魏官至尚书令。裴秀自幼好学,有风度和良好的品德,8岁时就会写文章,有人把他比之为颜渊、冉有、子夏。他的叔父裴徽当时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宾客来往。他们在拜见裴徽之后,还要到裴秀那里交谈,听听他的想法。裴秀当时才十几岁,就流传谚语说:“后辈领袖中,当有裴秀。”毌丘俭在做渡辽将军时,将裴秀推荐给大将军曹爽,曹爽任他为掾属,令袭父爵为清阳亭侯,裴秀25岁时又迁黄门侍郎。曹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杀死曹爽,裴秀亦被免官,不久又起用为廷尉正。司马昭为安东将军时,裴秀又任司马昭的僚佐,参与军国大政。后迁散骑常侍,随司马昭讨平诸葛诞。因功迁尚书,进封为鲁阳乡侯,增邑千户,后又迁尚书仆射。在司马昭立嗣的问题上,裴秀力主立嗣以长,主张立司马炎为世子,为司马昭所采纳。
司马昭改定官制,让裴秀参与其事,他建议恢复西周的五等爵制,当时有600余人获封。裴秀亦因此进封为济川侯,地方60里,食邑1400户,以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继立为晋王,执掌朝政。裴秀以定嗣之功,拜尚书令,左光禄大夫,加给事中。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行禅代之事,自立为晋武帝,裴秀进封为钜鹿郡公,食邑3000户,一时颇受恩宠。虽然朝臣之中不时有人攻击裴秀,晋武帝却一力袒护,反而提拔裴秀为司空,成为三公之一。裴秀在任时,对朝制多有创立,后来奉为规制,遵照执行。
裴秀博学洽闻,留心政事,他以司空之职兼掌图籍,接触到很多历代地理地图资料,认识到了舆图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可是当时西晋朝廷秘书省所收藏的,只有汉代绘制的《舆地图》和《括地图》等,比例、方位都未考定,粗形虽备却不够精审,至于上古和秦代图籍则早已荡然无存。裴秀在晋泰始四年至七年(268年—271年)3年的时间里,主编完成了18幅《禹贡地域图》。图册翔实明细,古今地名相互对照,不仅是当时最完备、最精详的地图,也是中国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一部地图集,极其珍贵。
裴秀并不满足于此,又将原来用80匹缣绘成的《天下大图》,改绘成易于参阅、更加精确的《地形方丈图》。唐代张彦远在其名著《历代名画记》中,将《地形方丈图》列入了“古之秘画珍图”之中。裴秀不仅旧图更加细致入微,而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编绘地图的方法,即著名的“制图六体”,即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它们分别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这6条原则虽各有所指,但又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绘图体系。裴秀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如此卓越的成就和伟大贡献,无愧于中国“地图学之父”的荣誉。
“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理论,在中国地图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三世纪至明代西方地图及其编绘方法输入中国之前,1000余年间中国的地图绘制方法上,基本未能超越裴秀的“制图六体”。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为纪念这位中国地图科学创始人,国家设立的“裴秀奖”,是中国地图学界最高奖项。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正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裴秀环形山”。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