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振堂 发表于 2024-10-8 14:53:27

薛振堂:河津民间的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在河津民间的传承和发扬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自发的文化形式,文化积淀深厚,地方特色浓郁。

盛况空前的关公庙会

在河津大地,散落着数十座关公庙、关帝庙,以及老爷庙、爷爷庙,纵观这些庙宇,供奉的都是关于大帝。
有庙,就有戏台,就有庙会,以关公文化为主题的庙会,人们为关公的忠义仁勇而来。为河东的盛会而来。庙会这天,大殿前礼供三牲,香火鼎盛,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当地百姓在有序地进行祈拜,人们无一例外的是脸上挂满了虔诚,心中盛满了祈愿,或老或少,或男或女,长跪在这位千秋英雄的面前,致以敬畏、敬仰、景仰之礼,像千百年来所有的尊崇者一样,对这位可亲可敬可信的长者倾诉着最为真诚的内心之愿,所愿皆成,即是美好生活,安居乐业,平安吉祥!典型的关公庙会有:马家堡关公文化节庙会、忠信村忠义民俗文化节庙会、张吴村关帝庙庙会等。这些以关公文化为主题的庙会会场,都是鞭声齐鸣,鼓乐喧天,表演纷呈,精彩不断,盛况空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声音激荡在庙宇的上空,与千百年来一年一度的每一次庙会的场景融为一体,有一种浩荡激越的呼啸之势,如同黄河一样奔腾不息而汹涌澎湃。

琳琅满目的书画诗联

以书画诗联咏赞关公精神,是千百年来民间关公庙宇的一种特殊形式,早在几百年前就很流行。比如,忠信村关帝庙,庙前是一座独特的砖雕牌楼。 牌楼上镌刻着几副歌颂关羽的的对联,东拱门的对联曰:“青灯观青史着眼于春秋二字, 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 西拱门的对联是:“ 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牌楼背面与正面设计造型一样, 中间精美的牌匾上雕刻着“协天大帝”四个字。东拱门的对联曰:“三人三姓三结义, 一君一臣一圣人。” 西拱门的对联是: “身在曹营心在汉, 心同日月义同天。” 这几副对联,从不同的角度颂 扬了关羽的丰功伟绩,让人们在欣 赏精美砖雕建筑的同时,从对联中品味关羽的精神。

近年来,河津人们把这种形式融合人在关公文化之中,实质发扬光大,植根于人们大众的心中。张吴村的关帝庙会,邀请了河津市楹联协会和河津市诗词协会的一些名家,现场作诗撰联,咏赞关羽的精神。精彩的对联有毛建民会长的关帝庙练:“忠义气节频延福,义勇精神常佑民”。王彦平的“鼓射勾陈千古月,钟声震落满天星”等。马家堡关公文化节庙会,马家堡书画社组织本村书画社社员,义务书写以关公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条幅30余幅,悬挂在关帝庙展览,让人们既欣赏了高雅的书画,又领略了关公文化的精髓。

五彩斑斓的面塑展示

河津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心灵手巧的河津人民,也把河津非遗面塑融合于关公文化之中。
河津面塑主要用于祭祀、庆贺以及传统节日。面塑通常采用上好的 白面制作,经过手工捏造、颜料上彩,最后再上笼过蒸或下锅油炸成 形。在艺术上具有纯朴的乡土特色,以概括、夸张、象征和寓意的手 法表现他们的情感,显示了朴实农民的创造才智和精神追求,是中国古老文化之源的延续和发展。
在河津市玉泉寺文化艺术节上,河津非遗文化面塑传人武秀梅制作的《关公》面塑,形态威严,色彩明艳,栩栩如生,博得了人们的好评和青睐,把关公文化进行了高度升华。
在忠信村忠义民俗文化节庙会,本村村民      制作的《忠信明天更美好》面塑作品,两条飞龙腾空跃起,各种花卉鲜艳夺目,配上文字“忠信明天更美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把“关公”文化的“忠义”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
      
武秀梅为玉泉寺面塑《关公》          忠信村民制作的在《忠信明天更美好》面塑

看点精彩的关公戏剧

村里有关公庙,有庙就有戏台,有戏台,关公主题文化的庙会那就必须上演关公戏。

戏剧舞台上的关公被塑造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他头戴“夫子盔”,身穿绿蟒,面勾红脸,口悬三绺长髯,手持青龙偃月刀。不仅如此,传统戏曲还专为他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行当——红生,相比历史、文学上的关羽,戏台上的关公似乎更生动形象、更接地气也更被老百姓认可。

关公戏,也称关戏、关羽戏、老爷戏、夫子戏、红生戏,是演绎关羽故事或以关羽为重要人物的戏曲。人们对关公的信仰、崇拜、敬奉,大多是看了关戏而刻骨铭心了。

关庙里的戏台,一般是坐南朝北,人们喜欢看关戏,但我们河津人更爱看本乡本土的蒲剧关戏。近年来,在乡村关公庙会上演的戏剧,大多是蒲剧《忠义千秋》、《貂蝉女》《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斩蔡阳》为关公戏。台上演技精彩,台下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关公戏剧,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薛振堂:河津民间的关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