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0-10 11:28:50

圆木警枕:儆戒之志的典范


河东成语典故园“圆木警枕”雕像

提及先贤司马光,总绕不开他身上最著名的几个标签——“司马光砸缸”和《资治通鉴》《家范》等。这些他精彩人生中的寥寥数笔,依旧在当今时代泛着耀眼的光,而我们今天要聊的成语“圆木警枕”,同样与司马光有关。

于运城人乃至国人而言,司马光都不陌生。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运城夏县水头镇)人,史称涑水先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祐二年正月以国葬大礼归葬夏县祖茔,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作为一代大儒,近代学者梁启超称他所著的《资治通鉴》为“天地一大文也”,并将他与司马迁并称为“两司马”。

司马光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西晋的皇族司马氏,他的父亲也是朝廷命官。司马光从小就聪明过人,相传6岁时父亲就教他读书,他常常读得手不释卷、废寝忘食;7岁时他已熟读《左氏春秋》,更能明白书中之意。

为官期间,司马光廉洁奉公、崇尚节俭、济世为怀。他在《训俭示康》中曾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今依然有警醒作用。他以《家范》命名创作,作为教家治家的典范、楷模,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德、俭廉家风。除了《资治通鉴》《家范》等,他的著作涉及史学、哲学、经学、文学、医学等多个门类。

种种成就,不难看出司马光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圆木警枕”的故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他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这则故事,收录于北宋范祖禹的《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中:“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明代赵弼在《疥鬼对》中也有提及:“且夫古人之勤学者,必昕夕无怠。是故苏秦刺股、孙敬闭门、范希文断虀画粥、司马光圆木警枕,皆欲屏其宴安之气,而勉其儆戒之志也。”

据记载,司马光从小读书就刻苦勤奋,常常燃灯夜读,然而,由于晚上睡得迟,他经常睡过头,耽误了早读课。母亲心疼他,常不忍唤醒。为了让自己能早早醒来,他特意把一段圆木头擦干净当枕头用,一旦翻身,圆木头滚动,睡着了就会被惊醒,便不会睡过头了。母亲想要这块圆木,司马光却说:“母亲千万不要扔啊,这是我的警枕!”后来,这个警枕就一直伴随着他。平时,只要小睡一会儿,枕头一转动,他就会醒来,醒来就开始读书。

范祖禹的叔祖父范镇是司马光的好朋友。一次,范镇去探望司马光,看到司马光屋里除了一张木床和四壁摆满图书的书架外,什么都没有,而且床上粗布做的被子是补丁连着补丁。范镇回家后让夫人做了一床被子,托人捎给司马光,司马光一直盖到去世。范祖禹写下《司马温公布衾铭记》,就是表达对司马光的敬重之情。

司马光一直用圆木枕头提醒自己要学习,为官之后更加刻苦。他一生恬淡,屋内萧然无俗物,全是书籍。他的言行举止,如礼合法,温良恭俭,全是出于天性、乐在其中,不需要勉强就能够做到。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完成294卷3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资治通鉴》及其他著作。

“圆木警枕”这则成语,为我们呈现了司马光刻苦学习、踔厉奋发的一生,也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尤其是那些胸怀大志或官居要职的人,更应该时刻警醒、不忘初心,这样才能完成使命,成就自己。

进一步了解得知,这种圆木的“警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据说是军队的一种装备,供将士们小憩,方便随时注意敌情。司马光用它来鞭策自己读书,可以说“开辟”了这一独特功能,也是他儆戒之志的延续。

除了这则故事,还有位于涑水河畔、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司马温公祠,同样将历史与现实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司马温公祠里有苏轼为司马光撰的《司马温公神道碑》,非常珍贵,还有一所“余庆禅院”,取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意为司马家族是善行之家,后代将绵延不绝。

正如司马光自我评价的那样:“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他胸襟宽广、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无论是为官治学,还是为人处世,都至情至性、诚信处之。

这也许就是“圆木警枕”告诉我们的,让我们沿袭先贤的文化和品德,不断修炼自己、精进自己,继而惠及家人、社会。这种与当今价值观同样一脉相承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并传扬下去。


运城晚报王捷 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圆木警枕:儆戒之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