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振堂 发表于 2024-10-11 22:12:40

河津吕梁山畔曾经的红火

河津吕梁山畔曾经的红火

薛振堂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公国成立,到1969年底,河津经过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津的工业、农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取得了突飞猛进,一个崭新的新河津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河津市的最北端的吕梁山畔,迎面飘来一阵清风,它带来了吕梁山畔一场前所未有的红火,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场面,让寂静了千百年的吕梁山畔,一下子变为河津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一个让河津的有志之士、有志青年羡慕向往的地方。

这里从东往西,从瓜峪东岸的北午芹,到遮马峪东岸的西卫村,依山临水,纵横十多里,远眺吕梁山巍巍,近闻三峪水涛涛。昔日,这里曾是山坡石头多,野草乱石滩的薄产地,如今,它也映射时代的要求,摇身一变,成了沸腾的工地,云集着数万名建筑战线上的英雄好汉,在这里摆开了一字长蛇龙门阵,要打一场硬仗。你看,白天,人群熙攘,车水马龙;夜间,灯火如昼,弧光闪烁。一座座钢筋水泥屋架,巍峨高耸;一部部现代化的设施,星罗棋布;一台台机器,昼夜不停地发出铿锵之声,实施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当时的河津县委县政府领导,相应党中央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高瞻远瞩,因地适宜,做出了利国利民的重大决策:在吕梁山畔陆续建设炼铁厂、水泥厂、化肥厂和耐火材料厂。这里背靠大山,傍临209国道,可以通往大山深处的乡宁县和吉县,大山里有着丰富的铁矿、耐火材料矿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料矿,有遮马峪、瓜峪和神峪丰富的水力资源,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当时建立河津县工业园区的最佳选择。

“四厂”建设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拉开序幕,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陆续开工,陆续建厂投产。在这里,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都有着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他们抢时间,争速度,各路施工大军,团结协作,你追我赶,比速度、比质量、比效益、捷报频传。青年工人勇于革新挑重担,老师傅精益求精严把质量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让四座现代化的工厂巍然屹立在河津大地,屹立在巍巍吕梁山畔:

水泥厂,地方国有企业。位于樊村镇魏家院村北。占地面积3486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69年建厂。1970年投产。隶属市城建局。有职工168人,其中技术人员25人。固定资产600万元。主要生产“达力”牌325#、425#水泥。产品在本市及附近各县、市享有盛誉。1995年产值达353万元,创利税93.6万元。1995年6月,被省消费者协会授予“全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称号。被运城地区建材工业局授予“先进企业”称号,“达力牌”获运城地区知名商标。(1996年该厂生产的达力牌矿渣硅酸盐水泥获’96中华全国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

炼铁厂,地方国有企业。位于樊村镇西硙村东。占地面积33875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1970年建厂,1971年投产。隶属市工业局。有职工220人,其中技术骨干10余人。固定资产369.4万元。年产生铁1554吨,年产值100万元。

 化肥厂位于僧楼乡北午芹村北,全民所有制,隶属于县工业局。1970年10月开始建设,1973年10月1日投产。主要产品为合成氨。初建时,年生产能力3,000吨。1973年有职工301人,生产合成氨728吨,碳铵2,620吨,年产值4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95元。产品含氮16.9%,含水4.1%。1977年第一次技术改革后,年产能力提高到5,000吨。1978年第二次技术改革后,年产能力提高到1万吨。产品除供应本县外,亦销往陕西、四川、河南、广西、安徽等8个省18个县(市)。1979年7月,经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5年底,有职工430人,年产合成氨3,895吨,化肥15,685吨,碳酸氢氨2,669吨,年产值23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465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96万元,当年亏损32.2万元。产品含氮17.1%,含水3.2%。碳酸氢氨一级品率91.36%,每吨产品成本181.4元。

耐火厂 ,国有民营试点企业。位于樊村镇魏家院村北。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50平方米。1974年建厂。隶属市工业局。有职工30人,固定资产70万元。主要生产各类型号耐火材料。1995年产值达82万元。

到了1974年底,炼铁厂、水泥厂、化肥厂和耐火厂全部建成投产,用现在的话说,那时候的吕梁山畔已经成了河津最繁荣、最辉煌、最红火、最吸引人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当时的厂区,各种设施齐全,功能比农村多的很。工厂有工人宿舍、有食堂、有澡堂、有供销社门市部、有职工医院、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尤其是化肥厂,不但服务职工,还服务周边的村民。周围的群众,在村子里买不到的东西,就跑到化肥厂的门市部去购买,周边的村民也经常去化肥厂的澡堂里去洗澡,去化肥厂的职工医院去就诊买药,经常去厂里观看电影、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

在当年来说,吕梁山畔的四座工厂,是最繁华的地方,昼夜车辆不断,进进出出,东来西往、南来北去,骡马车、拖拉机、外地来的卡车,熙熙攘攘,生意十分红火。

周边的村民,是很羡慕在工厂上班的工人,他们不像农民整天在天地里劳作,他们实行的是八小时工作制,下班的时候,在澡堂里洗个澡,换上崭新的工作服,行走在村里,十分惹眼。

当时工厂每年都要在农村招工,招工有指标,指标分到各公社,公社又分到大队,大队根据招工要求推荐人选。每年招工的人数都很少,有时候一个公社才有一两个指标,所以,要想进化工厂当一名普通工人,也是不容易的。

吕梁山畔的四座工厂,对于当时的河津,贡献十分巨大,大大提高了河津的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加快了河津的现代化建设不发,在河津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的一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津吕梁山畔曾经的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