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振堂 发表于 2024-10-12 15:04:54

远去的河津化肥厂(散文)

远去的河津化肥厂(散文)

薛振堂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河津县化肥厂,是河津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初高中毕业的青年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是很多青年当时的理想就是能够当上一名化肥厂的工人。

据《河津县志》和《河津百科全书》记载,河津县化肥厂于1970年10月动工建设,1973年10月1日建成投产,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在当时可谓规模宏大的企业了。主要产品为合成氨,当时拥有职工301人,年产能力为3000吨,当年生产合成氨7280吨,碳氨2620吨。1978年,化肥厂年产能力达到1万吨,职工419人,技术人员30余人。1979年,河津化肥厂被山西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95年,化肥厂年产达33637吨,产品销往全国8省19各县市。1998年,由于各种原因而停产。

河津县化肥厂位于河津县僧楼公社北午芹村西北黄颊山下,瓜峪口东岸,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记忆中,河津县化肥厂,为河津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生产的碳氨化肥,是当时农作物的主要肥料。

1973年3月,我考上了僧楼高中。当时的教育,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大教育模式。1973年的5月份,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走出去参观正在建设中的河津化肥厂、河津水泥厂、河津炼铁厂。这三座厂都位于吕梁山下,从西磑口都瓜峪口,从西往东依次排开,都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河津化肥厂,也是我第一次走进河津化肥厂的怀抱。当我们来到建设中的化肥厂工地,真实地领略了课本上描述的工人们废寝忘食、不怕苦、不怕累的忘我的干劲和精神。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到处是火花飞溅,机声隆隆,铁锤的撞击和钢铁的声响,还有劳动的号声,汇聚成一种特殊的交响曲,脑海中似乎浮现出“咱们的工人有力量”的壮观场面。

1975年元月,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在春耕秋种时节,生产队都要专门派人购买化肥,而购买的主要产品就是河津化肥厂的碳氨。这种肥料非常刺鼻,施用过程中,经常把双手腐蚀,那种浓浓的味道,能够把人呛得眼泪直流。尽管如此,碳氨还是当时香饽饽,要提前预订,订购迟了,也许就买不到了,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很大的损失。

河津县化肥厂在当年也算是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场内各种设施齐全,功能比农村多的很。工厂有工人宿舍、有食堂、有澡堂、有供销社门市部、有职工医院、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周围的群众,在村子里买不到的东西,就跑到化肥厂的门市部去购买,周边的村民也经常去化肥厂的澡堂里去洗澡,去化肥厂的职工医院去就诊买药,经常去厂里观看电影、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记得有一年收秋的时候,化肥厂里放映第28届世乒赛的电影。我们为了看这场电影,大家在忙完一天的秋收任务后,吃过晚饭,不顾劳累,结伴步行10多里路去化肥厂灯光球场观看了电影。

在当年来说,河津县化肥厂是最繁华的地方,昼夜车辆不断,进进出出,东来西往、南来北去,骡马车、拖拉机、外地来的卡车,熙熙攘攘,生意十分红火。

周边的村民,是很羡慕在化肥厂上班的工人,他们不想农民整天在天地里劳作,他们实行的是八小时工作制,下班的时候,在澡堂里洗个澡,换上崭新的工作服,行走在村里,十分惹眼。

当时化肥厂每年都要在农村招工,招工有指标,指标分到各公社,公社又分到大队,大队根据招工要求推荐人选。每年招工的人数都很少,有时候一个公社才有一两个指标,所以,要想进化肥厂当一名普通工人,也是不容易的。



河津县化肥厂,从七十年代初道九十年代末,经历了近30年的辉煌岁月,给河津人民创造了很大的财富,给河津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给河津人民林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98年,在大环境疲软的影响下,停止了运转。

秋末的时候,我曾经再一次进入到河津县化肥厂的遗址,厂房还在,厂区还在,工人宿舍还在,那灯光球场、那工人食堂,那诊所、那供销社,一切的一切,都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就是没有了隆隆的机声、没有了车水马龙、没有了人流鼎拂。大门口的鲜红标语,车间里的鲜红标语,还有那黑板报的文字,都还隐隐约约留有痕迹;但整个厂区,到处是杂草丛生,没有了一点生机。唯有南北一条笔直的马路尽头,一尊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向我们招手的雕像,还巍然屹立。

站在远去的河津化肥厂,我不禁浮想联翩,不禁陷入了深深的眷恋,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远去的河津化肥厂(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