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6 天前

虞乡县的来历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虞乡县自古以来,是一个移动的县。在唐朝的《括地志》中,大都以虞乡县城作为参照位置,然后叙述东西南北多少里。

比如:《括地志》晋国智伯城(解梁):“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四十里。”

《括地志》晋国赵氏晋阳城“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

《括地志》张扬古城:“张阳古城,一名东张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四十里。”

如果我们对虞乡县城没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定位,那么这几个城池,都无法找到正确位置。我们更无法准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水灌晋阳与韩赵魏三家灭智分晋真实历史风貌。


一般以为,虞乡县起自北周,改绥化县为虞乡县。该记载来自唐《元和郡县图志》:“後魏孝文帝改置南解县,属河东郡。周明帝武成二年废南解县,别置绥化县,武帝改绥化为虞乡。”但是,这个虞乡来的非常突兀,南解县先后隶属绥化郡、河东郡,南解县有近百年历史,武城二年废南解县,别置绥化县。这里此前从来没有称作虞乡,怎么忽然改绥化为虞乡了呢?

直到五代时期,后晋刘昫编写的《旧唐书》,才提出北魏分置虞乡县。从虞乡的字义,可以找见虞乡的原籍应当在百径山一带,因为这里是古虞国虞邑所在地,北魏虞乡县南为大阳县,今平陆一带,北为安邑县,东北即夏县,西为南解县。这里为虞仲封国,而按照“虞芮质厥成”,则虞国并非因虞仲而名,虞国之名来自于先封舜后虞氏,既有虞国。这是虞乡的文化之本。

北魏时期,孝文帝推动体制改革,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旧唐书》,补充了北魏分置虞乡县,使虞乡县的历史渊源得以周全。

那么,最早的虞乡县确切位置在哪里?找不到北魏时期的确切位置,但从后来《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志》透露出的信息,可以确定,虞乡县设置在今解州及以东安邑主盐池西十里,女盐池东南三里的位置,在百径岭一带。

《山西通志》说,“百径岭又称石门。”《元和郡县图志》:通路自解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径,趋陕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白径岭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虞乡县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