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虞乡镇名历史沿革的文化探讨
近来,永济政协组织历史文化学者研讨村名文化,虞乡镇作为永济历史上曾经具有厚重文化的县份,引发了大家的兴趣和热情,然面对古虞乡、解梁的历史轨迹多变,又颇有争议。我们作为参与者,也深受启发和获益。这里就虞乡的历史沿革以我们的理解作以陈述,并求教于方家。这里先从清朝光绪年间所修《虞乡县志》说起。光绪十二年虞乡知县何才价在《虞乡县志序》里提到:“谨考虞之得名,肇自有虞,既而虞与芮质,既而虞与虢邻,在晋已称名胜,历历彪炳史册间。迄今览其山川,东接解梁,西连蒲坂,中条高亘于离宫,洓水横流于坎位......”。这一段话是说,自有舜帝始,古时为舜之后裔封国,是为虞舜之乡,周又封周章、虞仲,地与芮、虢相邻。据考此乃古虞国的地域,应是现今的平陆、安邑一带,其渊源即是夏朝之前的虞舜时代,有虞之国。
《虞乡县志序》提到虞乡东接解梁,这个解梁就是指现今的解州一带。然而历史上的解梁,应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属地解梁。《汉书·地理志》有一条目:猗氏、解、蒲反,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故曰蒲,秦更名,(王)莽曰蒲城。这说明古猗氏、解、蒲阪曾迭为一地,最早称猗氏,后又称解。解地多泽梁,称作解梁。秦始皇因解有蒲阪,故曰蒲,然后设蒲阪县,晋国赂秦五城,后还蒲阪,汉称蒲为蒲反。
河东历史上自隋唐以后,大多认为解梁就是后来的解州。其实解梁乃古解地,即汉书所记,非解州之地,这从汉书所记二十四县的分法就一目了然。《汉书·地理志》载河东郡:第一县即安邑,第二县为大阳,两县不言自明,是周朝虞国地盘。接下来才是猗氏、解、蒲反三县,合为一条。
汉河东郡第一、二县安邑、大阳如下:安邑,巫咸山在南,盐池在西南。魏绛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有铁官、盐官。莽曰河东。 大阳,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有天子庙。莽曰勤田。 从《汉书·地理志》的分法可见,解县在西,地靠(黄)河,东接虞国。安邑有盐(池),大阳在南,都属虞国。
《汉书·地理志》划清了古解与虞国的区分,以有盐(池)与无盐为界。这就说明解地无盐,虞地有盐。盐之资源,国之所赋。《汉书地理志》划分解与虞的界限,就以盐池所属为界。
此举关羽一例试为解析。关羽,汉末三国时人。《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说的应该是河东郡解县人。如果东汉末的解县区域包括现在的常平村,那么常平关公故里也没什么问题。如果东汉的解县范围不到现在的常平村,那么常平村的关公故里就是值得怀疑的。河东解人,是说关羽即是解人,决然到不了虞国。今解州、常平都在盐池范围内,显然汉代属虞国之地。
虞乡顾名思义,是古虞之乡。虞即舜帝,虞国是舜之后国。即虞国是舜后商殷寻舜帝之后,封虞氏于此,始有虞国。虞通吴,吴即虞。故大阳县有吴山、吴城。
《旧唐书》说,北魏分置虞乡县。唐《元和郡县图志》:“后魏孝文帝改置南解县,属河东郡。周明帝武成二年废南解县,别置绥化县,武帝改绥化为虞乡。”由此可见,北周时期,虞乡县被移设到绥化古城,其地在今永济市开张镇东南。(宋)《太平寰宇记》说:至保定元年,改绥化为虞乡县。绥化故城,后魏绥化郡及绥化县所理(治)也。在县西北三十里。周废。
作为地名,历史上的虞乡是移动的。先北魏在盐池南分置虞乡县。北周将南解县并入绥化,绥化县并入虞乡。虞乡第一次西扩规模达到解梁古城附近。县治设在绥化古城。
接下来北周末,又设解县于盐池南。这是解县第一次进入古虞国地域,县治在北魏虞乡县故址。隋初又废新设解县,从绥化移虞乡。这就是通常所说“虞乡自绥化来治”。(宋)《太平寰宇记》说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于废县理(治),即今县理是也。
按(唐)《元和郡县图志》,此时解县理(治):“盐池,在县东十里。女盐池(今称硝池),在县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盐味少苦,不及县东大池盐。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盐则不生。今大池与安邑县池总谓之雨池,官置使以领之,每岁收利纳一百六十万贯。熨斗陂,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径,趋陕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白径岭焉。”唐在石门设府兵折冲府。
由以上所记看,唐及之前解县县理的位置,绝不在今解州,而是在安邑大盐池西十里,女盐池东南三里,此为白径岭下。今解州东二十里。
唐武德年,再一次分虞乡,东虞乡析为解县,虞乡西移别置到“王官北二里”,辖原虞乡县西部。
此虞乡县在历朝地理志中,均称在“王官北二里”,非今虞乡镇。而是今永济市楼上村。《山西通志》虞乡县有:虞乡县楼,司空图诗句,“南楼山最秀,北路邑偏清”,可为参用。
虞乡在此达600年,元至元三年,并入临晋县。大约近500年后,清雍正八年,再分临晋县,设虞乡县。
解县自西汉始,经历600余年,然后北魏分南北解,北解县属汾阴郡,南解县属绥化郡。又一百年,并入绥化县。
为什么县治不在古城地,因为当时古城属北解县。那么绥化郡治在哪里?后来别置绥化县并南解县,把解梁古城设为绥化县城,然后虞乡从东面盐池来并绥化县,县治疑为解梁古城。又在盐池南设解县,分虞乡,将虞乡从盐池移到了“王官北二里”,解县从解梁移到了盐池。这就是解县、虞乡的换位,由此可知虞乡的历史沿革大约的情况。
因为有了虞乡县与解县的位置互换,接下来就有了以解州为解梁城的错误。如前所举关羽之例,因为解县发生了移动,到了宋金元明清关帝崇拜的鼎盛时期,受关帝文化的影响,其帝庙和家庙,都是后世解县移动以后形成此论。我们说隋代,安邑及盐池一带与蒲州并列为虞州。而唐末设解县,五代设解州。从此开始混淆了虞国和解梁的区别。解梁的名字开始向盐池移动,金代以解州城为解梁城,解梁城从解梁故地迁徙到了虞国故地。从此解地从汉代无盐(池)变为周隋有盐。
然而《三国志》说关羽“河东解人也。”说的应该是汉末三国时期河东郡解县人,在民间神化过程中,俨然成了古虞国解州人。几百年后,清雍正八年,复析临晋县重设虞乡县,虞乡县治设在百梯山附近即今虞乡镇。《虞乡县志序》将东接解州,作东接解梁。这个解梁所指,显然是金代所设解州解梁城。还有一说《三国演义》里有句,关羽平阳蒲州解良人也,良与梁是为谐音,且属蒲州,显然就是解梁。这样解梁之地又成了他的故里,历史就是这样的扑朔迷离。
这里还有一典型例举,即唐代的柳宗元自诩“解人柳宗元”说。秦统一六国封柳下惠之裔柳安,得贤大夫,称河东柳氏始(迁)祖,立解地为郡望。唐代柳宗元自诩“河东解人”,文中见于两处,一处是《亡友故秘书省校书郎独孤君墓碣》有“柳宗元,河东解人”语,另文《杨氏子承之哀辞并序》,有语“解人柳宗元”,此说应作何解?《柳宗元大辞典》有“祖籍永济说”条:当代研究学者中,有较多的人认为柳宗元的祖籍是在今山西永济市的虞乡镇。部分学者认为,柳宗元按照历代祖先的习惯自称“河东解人”的“解”,是指汉代设立的解县,其地当时是较宽的范围,包括了唐代的临晋、虞乡、解县、蒲坂等一大片地区。当时的解城是在唐代的临晋县境内。(唐)《元和郡县志》介绍临晋、虞乡、解县等地时,都指出是“本汉解县地也”。柳宗元在为其叔父写的《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中,有“邑居于虞乡”的表述,指明了他的家族所居住的具体地方是在“本汉解县地也”的虞乡县。这是中国柳宗元研究会顾问谢汉强先生多次实地考察所得论证。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唐尊汉制”所为。辞条理清了“河东解”即虞乡,但表述解的范围却把唐解县归进古解,唐解县属汉安邑县地,显然不合《汉书地理志》所记,应予归正。
总之虞乡之名,来自虞国,北魏置县,北周西扩,并绥化入,隋回虞州,地域甚广,唐析为二,东曰解县,西为虞乡。治近王官,历六百年。元至元年,废入临晋。雍正八年,复设虞乡,地近百梯,今镇尤在。
页:
[1]